文/郭正亮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40天,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預測,蔡英文當選看好度已經高達91.9%。但在選舉熱潮之外,卻有越來越多台灣人才選擇「用腳投票」,不再關注台灣大選,而是默默離開這個讓人失去希望的傷心地。
2014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報告顯示,台灣高技術人才外移比率高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印度還高出10%。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也在2012年指出,台灣中高階管理人才年薪遠低於日港京滬,科技業薪資甚至早在2011年就被中國追過。美國商會早在2011年指出,高達八成美商擔心台灣有人才短缺問題。英國牛津經濟公司也預測,2021年全球人才供需落差,台灣人才缺口比例將是全球第一。
最近幾年,台灣每年外流的經濟與技術移民高達7,000到26,000名不等。光是2007-12年,中研院就有61人被鄰近國家挖走,科技人才外流大陸更是嚴重,光是2009年11月新成立的華星光電,就挖走台灣200名面板人才。理由幾乎都一樣:薪資差距太大、發展機會更多。前研考會主委魏啟林就直白表示:「台灣經濟出了大問題,一流人才碰到二流經濟,看不到未來舞台」。
台灣最優秀的學界人才,幾乎都在公立大學和政府法人,但政府資源不足、限制產學合作、動輒質疑圖利,都使台灣學者寧可外流到更少管制、更鼓勵創新的國家。美國私立大學的校務基金運作良好,教學、研究、產學合作早已形成良性循環,但後起之秀的大陸學界狼性更強,全國552所大學育成5,279家企業,資產高達3,538億人民幣,光是北大所屬校辦企業,資產就高達1,176億人民幣,擁有如此豐沛資源,當然可以從台灣學界挖走頂級人才。
更嚴重的是,誠如《遠見》2015年9月號專題報導,中國大陸正掀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創業潮,台灣如果不盡速提出因應策略,很可能還有下一波更嚴重的人才外流,甚至還將擴及台灣科技新生代。2015年5月,大陸國務院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列為五大基本方針,所鼓勵的3D列印、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生物科技、環保科技、新材料等創新領域,與台灣未來十年展望幾乎完全重疊。
為了鼓勵全民投入結合網路運用的創新2.0,大陸政府使出渾身解數:地方政府爭先恐後推出「眾創空間」,例如北京創客空間、上海新車間、深圳柴火空間、杭州洋蔥膠囊等等,園區面積動輒上萬坪,提供創業者低經營門檻,以及各種租金減免。光是2015年7月,大陸創投市場的投資規模,就創下2,391.4億元台幣歷史新高。2015年大陸將有450萬家新創公司,比2014年新增90萬家,2016年新創公司更將高達600萬家。如此結合政策優惠、資金優勢、群聚效應,大陸風起雲湧的「眾創空間」,很可能導致台灣科技新生代的新一波出走高潮。
除了關心「用手投票」的熱情選民之外,總統候選人也該關心對台灣前景感到無奈、不得不「用腳投票」的各界人才,尤其是方興未艾、還沒下定出走決心、對前途感到彷徨的台灣新生代。
●作者郭正亮,前立法委員,目前為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