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 的永續發展方法,以恢復生態系統為核心,確保生態系統能夠持續提供人類所需的資源與服務。(圖/記者林振民攝)
●何毓仁/淨零規劃管理全面指南書籍作者、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電信工程師
隨著氣候變遷、生態資源枯竭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傳統的環保策略已逐漸從「減少負面影響」轉向「創造正向影響」的全新思維。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 的永續發展方法,以恢復生態系統為核心,強調不只是減緩環境衝擊,更要積極復育與增強自然環境,確保生態系統能夠持續提供人類所需的資源與服務。
這一策略不僅能幫助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實現環保目標,也能在經濟、社會與環境層面產生長遠價值,促進永續發展。以下是幾項關鍵的實踐方式:
將自然視為重要資本 強化生態系統服務的永續價值
自然環境不只是被動的資源供應者,更是擁有強大再生能力的「生態資本」。當我們將生態系統視為可管理的資產,便能確保其提供的水土保持、碳封存、生物多樣性等服務得以長期維持。例如:透過保護森林與濕地,可以確保碳封存能力並降低土壤侵蝕的風險,而透過沿海紅樹林的恢復,則能提升海岸地區的防洪能力。
這些自然提供的服務不僅有助於生態環境的穩定,更對農業、漁業、水資源管理等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
再生農業與生態復育 恢復土壤健康、重塑永續環境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往往依賴大量農藥與化肥,造成土壤退化與水資源污染,而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則是一種更加可持續的農業實踐方式。
這種模式強調減少人為干預,增加土壤中的碳封存能力,例如:透過輪作、多樣化種植、保護性耕作等方式來增強土壤的健康與生產力。此外,恢復森林、濕地、河川等受損生態區域,也能讓這些環境重新發揮其自然功能,例如:濕地能吸收氮污染、森林能維持碳平衡、健康的河川能促進水資源循環。
這些措施不僅提升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也為當地社區提供更穩定的環境支持。
循環經濟轉型 從線性消費到資源閉環的永續模式
現代工業與消費模式大多採取「生產—使用—廢棄」的線性模式,導致大量廢棄物與資源浪費。然而,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旨在打破這一傳統模式,透過低耗資源、高效率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將資源利用最大化。例如:企業可以設計可回收、可再利用的產品,並發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確保產品在生命週期結束後能夠重新融入生態系統。
此外,透過廢棄物再利用、二次材料市場的發展,許多行業已經開始實現資源閉環管理,如電子產業中的零件回收、建築業中的可循環建材,以及食品產業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
這些策略能夠有效減少污染與資源浪費,同時促進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保育 守護生態平衡、確保永續未來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態系統穩定運作的基礎,然而,過度開發與人類活動已導致許多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因此,保護野生動物棲地、限制森林砍伐、減少生態系統的破壞,已成為現代環保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透過國家公園的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擴展、生態廊道的規劃,能夠為動植物提供更安全的生存環境。
此外,都市發展與基礎建設的規劃也應考量生物多樣性,例如:在城市中增加綠地、維持河流生態環境,確保生物能夠適應變遷並維持生態平衡。
自然解決方案(NbS) 將綠色基礎建設融入永續城市發展
自然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強調透過自然系統來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並與城市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例如:在都市環境中,透過綠色屋頂、雨水花園、植被牆等措施,能夠減少都市熱島效應,提高降水吸收能力,並提供更好的都市生態環境。同時,沿海紅樹林與濕地 可以作為自然屏障,降低風暴潮與海岸侵蝕的風險。
此外,城市樹木與公園不僅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還能提供人類更健康的生活空間。這些措施不僅是環保策略,更能夠為都市規劃與基礎建設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碳中和與負碳技術 推動淨零排放與氣候正效益
全球減碳不僅應該著眼於「碳中和」,更應推動「負碳」技術,即讓碳排放不只是歸零,而是轉為負值。這可以透過碳捕捉與儲存(CCS)、直接空氣碳捕捉(DAC)、森林碳匯等技術來實現。例如: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建置大型碳捕捉設備,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工業用途或永久封存於地層之中。
此外,發展高效的生態造林與海洋碳封存技術,也是目前全球重要的碳減排策略之一。這些技術的發展,將使企業不僅能達成碳中和,還能為全球氣候變遷提供更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結論 自然正向發展模式是未來永續的關鍵
透過這些策略,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 的發展模式能夠創造更具韌性的環境,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企業與政府若能夠積極導入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永續發展目標,更能夠促進整個社會邁向共益與再生的未來。
未來,透過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跨界合作,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真正「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確保人類與地球生態系統能夠長遠共榮共存。
▼透過策略打造一個真正「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確保人類與地球生態系統能夠長遠共榮共存。(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未來,透過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跨界合作,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真正「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確保人類與地球生態系統能夠長遠共榮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