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美國華府打交道應審慎,就訪台人士的背景、立場來判斷其在美政策圈的影響力,是做出正確解讀的第一步。(示意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台灣長期以來習慣性地將美國視為關鍵盟友,這是基於雙方長年的安全合作與經濟連結。事實上,沒有美國支持,確實台灣也真的沒有安全保障的其他依靠!然而,這是否代表台灣真的只能對美國言聽計從?
其實,跟美國打交道,需要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台灣對美國政壇的理解過於表面,甚至帶有過度依賴或錯誤期待。台灣需要擺脫面對美國就先低頭的習慣,這種低頭在美國眼中不是謙卑,也不是客氣,而是示弱。看好萊塢電影應該看得出來,美國崇尚的是英雄,不是謙卑的夥伴!
另外,雖然美國內部有很多對於進步價值的討論,但是美國社會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和現實主義導向的國家,不分黨派的政治人物,最重視的永遠是利益與權力,若台灣沒有展現自身價值與底氣,美國決策圈就不會認真把台灣當做平等夥伴。
訪問台灣的華府人士這麼多,人人到了台灣都說力挺台灣,不是沒有善意,但是對於美國文化裡習慣性的表面說法,台灣需要有基本的認識!這並不是說美國沒有真心對待台灣的政壇友人,而是美國政策圈人士通常不可能到外國,去大放厥詞的批評他國,所以,出了國一定都是好話,只有閉門會議上可能才會聽見實話,問題是,老百姓看不見聽不到閉門會議內容,而閉門會議內容又不可能分享給社會大眾(除非刻意外流,不守規矩),所以,對於訪台人士公開言論的好話,台灣可以保持微笑感謝,但心裡要知道別太興奮!
▲訪台華府人士這麼多,人人都說挺台灣,但這只是美國文化習慣的表面說法,台灣應有基本認識,不必太興奮。(圖/路透)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不是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痛批歐盟國家,直白說出實話嗎?是啊,因為他是副總統,他有把握發言內容是川普總統可以接受,而且支持的!問題是,訪問台灣的美方人士,會有這樣的位階嗎?
所以,台灣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美國華府人士的訪台言論呢?從背景,立場來判斷影響力,是做出正確解讀必要的第一步!
第一,理解沒有進入川普政府的共和黨人——兩種人、兩種邏輯
共和黨內部其實分裂嚴重,尤其是那些沒有加入川普政府的共和黨政治人物,他們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被川普點名,站在川普對立面的人物,他們基本上已經主動或是被動,放棄未來四年進入政府的機會。代表人物包括前副總統潘斯、前聯合國大使海莉、前國務卿龐培歐等。
他們有的選擇擁抱傳統共和黨價值,期待4年後還有機會再起,或者與川普團隊決裂,不再尋求回歸川普政府。這類政治人物,雖然仍有影響力,但基本上不會影響川普政府的決策,因此台灣與這類人物的交流雖然需要保持禮遇,但接觸過程可能要避免過份高調,因為與他們互動過密,反而會讓川普政府對台灣產生不必要的感受。
第二種,未獲川普直接任命,但仍努力爭取機會的人。這類人並未與川普決裂,而是持續尋求進入政府的機會,因此他們的行動模式較為靈活,會主動示好川普政府,並可能在國際場合,特別是訪問台灣時,美化川普政府的政策,以提升自己在川普圈內的價值(因為美國國內媒體可能不會訪問他們)。
這類人的言論在台灣會被視為川普時代的「美國內部消息」,但需要謹慎對待,因為他們的發言往往有個人政治企圖,這不代表他們不是真心在乎台灣安全,但絕對未必反映川普政府的真實政策方向。台灣應理解這類人物的立場與動機,對他們的「分析」不必照單全收,更不應誤以為他們能夠直接影響川普政府決策。
坦白說,如果一個共和黨政治人物,至今未能獲得川普政府內高達數千個直接任命的職位,那麼他與川普的距離真的沒有那麼近。台灣要避免過度依賴這類人物的政治判斷,畢竟,他們連自己在川普政府中的地位都還無法確保,遑論左右川普的對台政策。
▲筆者認為,台灣應先了解華府訪台人士的背景與立場,對美國政策是否具有影響力。圖為眾議院。(示意圖/路透)
第二,與民主黨的互動策略——保持友善但不高調
目前民主黨面臨內部領導層的不確定性,誰能挑戰2028仍是未知數,前副總統賀錦麗及其他民主黨新生代政治人物是否能接棒也仍未明朗。因此,民主黨內的許多人仍在觀望未來的發展,但確實民主黨有可能在2028 年,重新取得再度執政的機會。
對台灣來說,與民主黨政治人物的交流仍然重要,因為他們未來仍有機會重返政府,但策略上應該更低調,不宜過度高調宣傳與民主黨政治人物的互動。
川普政府目前執政,若台灣過於張揚與民主黨的交情,可能會引起川普團隊的猜疑甚至不滿,這樣的做法在目前局勢下沒有必要。對於民主黨人士的訪台,應該在尊重他們角色的前提下,保持低調、務實的溝通模式,確保不會影響台美關係的穩定性。
第三,美國國會議員訪台,如何解讀?
美國國會議員訪問台灣時,台灣應該深入了解以下幾點:
1. 議員的選區背景:該議員的選區產業與對台灣的經濟、軍事、科技利益是否密切相關?是否有來自台灣的投資或貿易往來?
2. 議員在國會的角色:該議員是否擔任重要委員會的職位,例如外交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等?是否參與與台灣有關的法案推動?
3. 近期立場與發言:該議員近期是否發表與台灣相關的立場?是否有支持台灣的重要記錄?
許多國會議員的訪台行程,雖然代表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但實際影響力仍需進一步評估。有些訪台的議員可能在國會中影響力有限,甚至僅是藉由訪問台灣來提升自身政治能見度,因此台灣需要更加謹慎判讀國會訪問團的政治效應。
第四,與智庫的互動:掌握川普2.0時代的重要關鍵
智庫在美國華府政治生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他們提供政策建議,另一方面許多智庫學者曾是前政府官員,未來也可能再度進入政府。對於台灣而言,與美國智庫的交流具有兩大價值:
1. 了解川普政府政策的內部動向:川普政府的決策圈雖然由少數核心幕僚主導,但許多政策仍仰賴保守派智庫提供的研究報告與政策建議。透過與智庫的交流,台灣可以更快掌握美國內部對台政策的趨勢。
2. 建立未來的影響力網絡:不論政黨如何輪替,華府圈內的智庫學者都可能隨時轉進政府擔任要職,台灣應該與不同派別的智庫保持聯繫,以確保在美國政局變動時,仍然能夠維持與美方決策圈的聯繫管道。
▲智庫在美國華府政治生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可做為華府政策圈的交流管道。圖為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圖/路透)
在川普2.0時代,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直接與川普政府官員溝通,但如果這條路徑受阻,透過與親政府的智庫建立聯繫,仍然是一個關鍵的策略。這樣的交流不僅能幫助台灣掌握美國內部的政策動態,也能夠確保台灣的立場能夠持續傳遞給美國決策圈。
小結:不能一廂情願,務實聰明經營台美關係
台灣與美國的交流必須更有層次感,不能只憑表象或單方面資訊來判讀美國政情。在川普2.0的時代,台灣需要更謹慎地選擇與誰互動、如何互動,並確保自身利益不因為錯誤的策略而受損。
在共和黨內部,要清楚區分那些真正影響川普政府決策的官員,與那些試圖接近權力核心但尚未成功的人物;在民主黨陣營,要理解現階段他們仍在野,過於高調的互動可能帶來不必要的政治風險;在國會層面,要深入分析議員的背景與影響力,而不僅僅依賴「訪台即支持」的刻板印象;在智庫方面,要把握與親政府機構的交流機會,以補足直接與政府官員聯繫的不足。
整體而言,即使川普對台灣比過去更嚴格,但是美台關係至今仍然可以說是非常穩固,不過,台灣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美國一定會無條件支持台灣。台灣需要更成熟、更務實、更聰明地經營與美國的關係,才能在國際政治的現實博弈中,真正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利益。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華府政治解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看好萊塢電影應該看得出來,美國崇尚的是英雄,不是謙卑的夥伴!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視的永遠是利益與權力,所以台灣不能一廂情願,錯把客氣話當真。跟美國政策圈打交道,需就訪台人士的背景、立場來判斷其影響力,是做出正確解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