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台灣做得出「琅琊榜」嗎?

▲《琅琊榜》拍攝考究,畫面唯美,成為台灣街頭巷尾的新鮮話題。(圖/翻攝《琅琊榜》微博)

文/雷倩(前美國ABC廣電網總公司副總裁)

台灣大選副總統辯論時,靖王意外成為話題;農曆年九天連假,許多朋友每天在電視機前等待大陸連續劇「琅琊榜」連播。一時之間,「琅琊榜」成為台灣街頭巷尾的新鮮話題。

作為文化現象,「琅琊榜」至少有三個面向值得觀察。首先是內容題材:中國獨有的武俠文學有三大傳承─奇幻、懸疑、與歷史。過去金庸以深刻的文化素養,在大歷史背景上鋪陳奇詭的情節與深刻的人性,作品文學成就最高,更因雅俗共賞一再翻拍成影視作品。「琅琊榜」具有類似金庸作品的奇詭與深刻,又比康熙雍正多了些江湖、比甄嬛心計多了些家國、比三國西遊多了些現代詮釋,加總起來使本劇能夠吸引多樣的觀眾群,擁有一如金庸作品的延展性。

其次是製作水準:過去唯有強勢文化能向弱勢文化輸出影視產品,故大者恆大、強者益強,以致有識者常批判美國的文化霸權或好萊塢的文化入侵。但過去十幾年這個鐵律已經打破,無論是日本大河劇或韓國歷史劇,好的電視作品輕易越過國界進入他國家庭的客廳。亞洲的觀眾在精緻的製作與動人的人物故事吸引下,成為真正的跨文化觀眾;亞洲市場,也正式進入跨國競爭的大聯盟時代。

「琅琊榜」自2011年開始籌畫,2013年服飾道具場景組開始前製作業,2014年2月在橫店秦王宮景區開始拍攝,運用大量實景搭建,同年6月完成全部拍攝,進入長達年餘的後期製作。這樣的期程遠長於傳統電視劇,而更接近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最終成品情節扣人心弦,角色人物引起共鳴,衣飾器物場景考究,具有進入亞洲大聯盟賽的條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小說架空歷史,但電視劇係以魏晉南北朝作為主要參照,其中場景、道具、演員造型與日本的歷史劇相似度高,只要配上日語發音,可以輕易越過文化差異;目前已經確定會在日本播出。

▲胡歌《琅琊榜》跟劉濤,劇中淚眼相對。(圖/華視提供)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最後是產業整合:「琅琊榜」為山東影視傳媒出品,說明大陸影視產業的躍升已經進入普及階段。受到廣電總局去年新出台「一劇兩星」政策的影響,「琅琊榜」電視首播僅有北京衛視及東方衛視兩家衛星頻道,2015年9月19日第一集的收視率分別為同時段排名第九與第十。但琅琊榜本為暢銷網絡小說,原作者海晏擔任本劇編劇,與原著精神及人物極為吻合,又有愛奇藝、優酷、與樂視的網播持續加溫,至十月初該劇已穩坐同時段收視的第一名。互聯網的熱播在兩岸打響名號,使引進台灣的華視也享受了多年來最好的收視成績。

回顧大陸這幾年來,紅火的網絡小說改編為網絡劇的嘗試不少,如愛奇藝的盜墓筆記系列,但在「琅琊榜」之前沒有一部能像美國NetFlix的House of Cards一樣成功。其實小說與電視劇不同,前者僅需鋪陳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後者成功的關鍵的還包括選角、編導、製作、投資、與排播。「琅琊榜」在網絡上被稱為「中國版基督山伯爵」,早已獲得網民的喜愛,具有成功的前提條件。但若沒有老牌製片人侯鴻亮與名導演孔笙操盤、讓人「在乎」的胡歌、王凱、黃維德、劉濤等卡司、考究華麗的南梁衣飾場景、以及綿長細膩的後期製作,恐怕也很難跨越大陸衛星電視與網絡串流直播政策的轉彎期,成為新秩序下的新標竿。

從「還珠格格」到「琅琊榜」,兩岸的影視產業消長極為明顯。台灣有創新的人才、靈動的製作團隊、高度國際化的影視消費觀眾,具備先驅市場的條件;大陸有完整的產業鏈接、強大的財務支撐、龐大且可分眾的收視群體,具有規模市場的優勢。看完「琅琊榜」之後,讓人不禁要問,在華文影視音發展中曾經獨領風騷的台灣,如何才能突破音樂的韓流與戲劇的華潮,再度成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大聯盟賽的競爭強手?


●作者雷倩,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博士,東森電視公司董事、國票金控獨立董事。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