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所以台灣人就是不運動

▲總統蔡英文恭賀許淑淨奪金。(圖/蔡英文臉書)

文/周偉航

最近有兩大熱潮:奧運會與精靈寶可夢GO。奧會賽事與選手退賽風波,引發民眾對於台灣精英運動員處境的關切,也有機會瞭解各種運動。寶可夢手機遊戲的熱潮,則因為其結合實境的特性,雖然造成一些交通安全疑慮,但也讓許多人「重新」走出戶外,甚至有人一天就走上十幾二十公里。

台灣同時出現兩個熱門議題,媒體朋友都忙翻天了,我也被訪談多次。有位年輕記者,大概是懶,問我一個結合兩者的問題:「老師認為從這兩個事件,可以看出台灣人的什麼特質?一窩瘋嗎?三分鐘熱度?」

「嗯,我認為從這件兩事的熱潮,可以看出台灣人的一項特質,就是不運動。」

那記者大概嚇了一跳,或聽不懂而沒有追問,就此轉移話題。我想不如就在本文中把該說明的部份談一談。

雖然台灣的確有部份運動狂熱者(不然國家代表隊選手哪來的),但多數台灣人就是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缺乏有計劃、有目標的運動。但這不單純因為是「懶」和「廢」,而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就從「奧運熱潮」講起。其實不只奧運,世界杯足球賽、棒球各種重大國際賽會,都能喚起一波觀看賽事的熱潮。看這些比賽呢,除了展現愛國情操(國族主義),進階者還能藉此關懷台灣基層運動員的悲慘處境(人道主義),或是轉而深入瞭解運動規則(每屆世界杯都在學「越位」的上進主義)。

不過,看完之後,真正產生熱血去運動的,少之又少,能保持常態運動的,呃,很可能就打回原型。大型賽會無法提升台灣人全民運動的比例,也很難留下情緒波濤以外的資產。

▲約翰西拿是美國的演員、饒舌歌手及職業摔角選手。(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台灣人非常堅持「看」運動,堅決要「置身事外」,為什麼呢?有歐洲學者指出,職業摔角,就是約翰西拿(John Cena)打的比賽,「好像看來有點假假的」卻很多人看愛。這是因為其觀眾想透過觀看選手的肉體拼搏,以「發洩自身的肌肉欲望」。

觀眾沒肌肉,摔不動,但看大肌肉選手打得半死,觀眾對於「肌肉縱欲」的渴望就能獲得滿足。而且他還能同時獲得其他滿足,像是窩在沙發裡吃洋芋片喝可樂所帶來的鹽份、糖份快感。台灣人看來是把這理論發揮到極致。

好,看奧運,的確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人不運動的事實,但玩「精靈寶可夢GO」,又和不運動有什麼關係呢?很多人不就因為這款手遊走出戶外,甚至天天步行來孵蛋嗎?

但這講法,不就突顯台灣人平常的確沒在運動嗎?像媒體愛報的「公園滿滿都是玩遊戲的人」這事,不就突顯原本應該充滿運動者的公園,平常都沒人?很多人為了孵化,而發現「自己居然可以走那麼遠」,啊這就是代表沒挑戰自我過呀!

「不過有了寶可夢,至少有在動了吧!」

但這種「動」是遊戲的一部份,是為了滿足遊戲的目的,只能算是「移動」,仍不是另有自身旨趣的運動。就像你為了工作而進行體力勞動,你雖然會笑稱那讓你「運動量很足了」,但你也知道那不是真運動,可能還會傷身的。

雖然「精靈寶可夢GO」的設計理念包括了促成使用者到處看看,四處動動,但畢竟其樂趣要旨與形式,還是在於遊戲規則的結構中,你必須要看著小小的行動載具,和一般的運動形式仍有一段距離。

▲寶可夢道館戰。(圖/翻攝自網路)

當然,也有運動學者會指出,各大洲的運動會都曾出現過橋牌、圍棋之類的鬥智運動,目前也有將「電競」納入運動會項目的聲浪,但到目前為止,主要的運動還是比起日常活動要更具有肢體律動性,所帶來的價值也是非運動者很難體會的。

你還是應該專門為了「動」而「動」,不論是跑步或是其他訓練,除了能改善你的身體狀況,也能在心靈層面創造出一些價值。這可以讓整體社會更豐盛,不論是在生理面或精神面。

當然,就算是「一窩瘋」或「三分鐘熱度」,只要能促成對運動的一些瞭解,或是你的「肉體部份」真的移動出門,就多少具有正面意義,積少成多,說不定你就真的會動啦!你將在奧運會部份所獲得的運動知識與興趣,和在寶可夢遊戲過程中的外出實作結合,不就是現成的運動?

以上談得輕鬆,但台灣人「不愛動」,卻會產生許多更深刻的問題。

像台灣運動界百病叢生,表面原因是主管單位與運動組織運作大有問題,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大家並沒有真的在運動,所以運動才會為少數人把持,而我們也只能壓迫更少量的精英選手,來達到我們「幻想中」的奪牌目標。

把餅做大,才是改善一切的基本條件。而每個人都願意把「肉體動一動」,又是把餅做大的先決條件。你不需要動到可以參加奧運,但如果每個公園或運動場所都塞滿運動者,這種活動能量,就能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

▲不用上班偷抓寶,「寶可夢日」全員休假抓寶。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