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高喊「改革起步」,不當黨產條例三讀通過。(圖/記者翁嫆琄攝)
文/周偉航
在「黨產條例」的混亂立法過程裡,有個花絮新聞被大多數人遺漏了。某些國民黨人與媒體人打算找出李登輝時代國民黨曾資助民進黨的證據,藉此把民進黨視為國民黨的「隨附組織」,這就便能利用「黨產條例」將民進黨一起「抄家」,反將一軍。
我覺得這個想法十分前衛,也真值得一試。而且不只抄民進黨的家,也應該把新黨、親民黨算在內(曾伴「隨」國民黨一同競選),連時代力量(曾如影「隨」形的追著國民黨抗議)也一起抄家好了。
這樣的「齊頭式抄家」,等於所有主要政黨都砍掉重練。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只會有一個很可怕的後果。
那就是除了國民黨之外,其他政黨都活得好好的。
看到這結論,被標題拐進來的深藍朋友,一定會非常失望。國民黨被抄家滅族,已是勢不可免,許多藍營民眾也因此想拉民進黨下水,看能不能同歸於盡。
但不論是民進黨,或是其他的政黨,其實都不怕這種抄家。為什麼呢?這就牽涉到國民黨與其他政黨的行事風格與體質差別。
首先,國民黨和其他政黨平常用錢的方法不一樣。
就算已經裁員,國民黨也還有個龐大的組織在那固定噴錢,其「隨附組織」也是賺錢的少,燒錢的多。因此沒了黨產,這些人薪水發不出來,黨務馬上就掛點。
而其他政黨的人力結構都相當小,薪資也是社會新鮮人等級,組織又非常有彈性,沒錢就少聘人,有錢就多點人。就算被抄家,因為頂多只有幾十人,向大企業調借資金,甚至緊急辦個募款活動,也是撐得過去的。
▲立院再審不當黨產條例,藍綠發動表決大戰(圖/記者周宸亘攝)
其次,國民黨和其他政黨在選舉時的花錢的方法也不一樣。
國民黨整個選舉機器,其實都是錢砸出來的,從文宣到組織都是花錢搞定。各廠商和國民黨收費,也會多收那麼一截,因為國民黨嘛,不從它身上賺,向誰賺呢?這也是洪秀柱等國民黨大員看到其他政黨競選經費時完全不肯相信的原因了。
但其他政黨的選法確實很省。能用志工,就真的都用志工,而且還真的蠻多人來當志工。就算廠商收費,也經常打折,半買半送,不是認為你窮,就是支持你的理念,所以「撒必司」一下,當作政治獻金處理。這一來一往,兩者落差可不只是「倍」,可能到「十倍」級。
由奢入儉難,如果沒了黨產補貼,國民黨候選人還能選嗎?還會選嗎?還選得下去嗎?
第三點,是兩邊募款的能力不一樣。
如果沒了黨產,就要靠募款。國民黨過去根本沒有認真募款,就算說是「政治獻金」,也多半是大企業在選舉中「下注」。現在國民黨沒了政權,立院也沒優勢,大企業還有多少下注意願,就要打個很大的問號了。
一般民眾也不太會捐錢給國民黨,因為過去都認為這黨有錢,沒必要我出。現在局面逆轉,國民黨要向民眾討錢了,但其支持者基本盤也已縮得相當小,那小額募款也不會太樂觀。
相對來講,其他政黨起家之時,就是靠募款,政治人物和其支持者之間則早就建立了「定期定額」的小額捐款與募款餐會政治獻金模式,對於其操作也非常熟練。因此你抄他們的家,說不定他們「回血」的速度比你辦理查封還快。
第四點,是政黨本質不同。其他政黨是政治結盟或理念結合,但現在的國民黨根本是靠「錢」整合在一起的。
其他政黨根本沒有黨產,都是負債,誰當到黨主席,募款打平的重責就落到他的身上。如果被抄家抄到倒,那就換個招牌重建起來。只要人都還在,理念依然,不用等二十年後,只要一週半個月,大家約一約開個成立酒會,又是「一條好黨」。
但若是把錢從國民黨裡拿掉,這個黨還在嗎?當然還會有一些國民黨人留下來奮鬥,不過台面上的實力派人物,就不見得肯留步了。這種人去樓空之後的國民黨,會是什麼樣呢?
▲詹啟賢:國民黨提釋憲,不論結果黨產都將全數捐出。
其實國內有些政黨,就像是沒有錢的國民黨,要不是靠些僅存一二政治人物的「殘值」,哪裡還有政治表演的空間呢?
回到「黨產條例」本身。我認為本法案的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清查不當黨產是個漫漫長路,國民黨要被「抄到倒」,不但沒那麼快,只怕也沒那麼順利。依近年的司法判決,或許國民黨被自己人掏空「掏到倒」,可能還快一些。
但「應該」做的事,就該去做。任何自然人或法人的財產來源存在可議之處,就該釐清,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至於「政黨是否應該擁有財產」的議題,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也許要求政黨不能有恆產,更可以促進政治公平。像每年募到的錢,兩年內一定要花掉,甚至政黨經費極小化,除了選舉募款外,其他時間都只能以政府低微的補貼來維持運作,這都是可以思考的向度。
但萬事起頭難,台灣的政治現況離「政黨無財產化」這麼清純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就先從最基本的「取得正義」與「糾正不正義」做起吧。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點,我支持抄所有政黨的家,我也相信多數的百姓支持這點,政治人物別輕易玩弄這個議題,小心真的被「抄家滅族」時,自己根本無從翻身。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