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如何與對岸競爭,仍需加把勁。(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李武忠
國內官員在評論兩岸農漁業技術時,總有意無意的提到中國農漁業生產技術遠落後台灣,即便同樣種類如鳳梨、蓮霧、台灣鯛、茶葉等也因品種、氣候、管理技術等不同難以跟台灣產品競爭,不足為懼。
科技一向是農漁業發展的重要關鍵。中國大陸為縮小與世界先進農業科技水準的差距,早在1994年起正式啟動 「948計劃」迄今,有系統的引進國際(包括台灣)先進農漁業品種、科技暨人才包括:農漁業種質資源(如從國外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新品種)、技術、農機裝備、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有效提高了農漁業生產效益,為中國創造了龐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5年中國大陸的農產品出口額高達706.8億美元,其中水產品達133.2億美元,實用蔬菜 90.2億美元,食用水果及堅果90.2億美元。
透過該計畫持續推動使得中國大陸農漁業科技研發時間平均縮短10至15年,節約研發經費30%至50%,再配上當地充沛的天然資源與科研人力,造成中國大陸這些年在農漁業品種改良上有相當傑出的成果(如「大連一號」雜交皺紋盤鮑、「黃海一號」中國對蝦、「新吉富」羅非魚、「科玉203」玉米、「苗天」葡萄、「鄭抗」無籽西瓜、「絲雨二號」家蠶、「紫寶」無花果等等),許多技術與品種已經向國外輸出。
▲台灣農漁業產品,需要技術升級才能保持優勢。(圖/記者季相儒攝)
台灣早期在農漁業科技研發上有不少傑出的表現,但是對於品種、技術及人才引進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計畫,加以這些年來由於政策偏誤,人事更迭,使得國內農漁業無論在新品種育成、抗病疫苗研發、病害防治等領域少有亮眼成績,尤其拿國家薪水的農(水產)試驗所研發出的品種、技術、設施等不再如過去般無償提供給國內農漁民使用,而是拿來申請智財權或技術移轉(可賺取技轉金)農漁民無力購買,已經嚴重影響到台灣農漁業的技術水準升級,可惜一直未受到官方重視。
再這樣繼續下去中國農漁業技術將很快超越台灣,未來很可能要反過來向中國大陸學習,對此台灣主管部門還在自我陶醉,奢言要把台灣農漁業科技向東南亞地區做整廠輸出,完全不考慮一次性交易可能對台灣農漁業造成的反向競爭。
未來兩岸農產貿易若回歸到市場機制,中國大陸不再單方讓利也取消現行對台灣農漁產品進口關稅、通關檢疫、直航等優惠,而台灣政府與多數國家並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台灣農漁產品和廠商在缺乏投資保障以及零關稅的優惠下,將更難打進其他國際市場。
透過高品質、高端生產技術是台灣農漁業維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政府除了有計畫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品種及人才外,應該投入更多的經費與人力在農漁業科技研究並加強人事改革與成果管控,避免外行領導內行,以解決國內農漁民需求(非以取得技轉金)為優先,才不會讓龜兔賽跑的伊索寓言在兩岸農漁業科技競爭中成真!
好文推蔫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士,經濟系教授,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