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筆搜尋

搜尋結果:

符合關鍵字「釋字」的查詢結果共176筆。

【蘋果告自由】新聞著作權保護,可主張時事報導而豁免嗎?

【蘋果告自由】新聞著作權保護,可主張時事報導而豁..

近日,智慧財產法院就一件蘋果日報對自由時報的民事著作權侵害案件宣判,判決自由時報分別與負責人、撰稿記者連帶賠償蘋果日報共27萬元。

12/6 15:01

【釋字785號】公務員超時工作怎麼辦?

【釋字785號】公務員超時工作怎麼辦?

785號解釋要處理兩個問題,這篇談第二個點:消防人員的勤休方式及超時服勤補償的規定,是否違憲?然而公務員的職務類型不同、超時執行職務的情節也..

12/3 12:40

大法官釋字785號出爐 這次解決了哪兩個問題?

大法官釋字785號出爐 這次解決了哪兩個問題?

785號解釋透過合憲性解釋的方法,指出公務人員保障法關於申訴再申訴的規定,並沒有排除公務員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解釋結果雖然是合憲,但結果等..

12/2 13:21

你也被鎖定了嗎?「人臉辨識」在台灣的人權爭議(下)

你也被鎖定了嗎?「人臉辨識」在台灣的人權爭議(下)

人臉辨識,特別是具有自動辨識功能的人臉辨識系統,其作為監控科技的一環,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合憲、合法與否」的問題。

11/26 17:54

廖元豪/是蔡賴配,還是蔡「自己配」?

廖元豪/是蔡賴配,還是蔡「自己配」?

「蔡賴配」17日終於正式宣布成形,準備出發。這一對之前相互敵對,鬥得你死我活的政治人物,終於湊成對。綠營為之精神一振。

11/18 18:04

王瀚興/釋字784號是鬆綁學生訴訟權 還是貓放老鼠?

王瀚興/釋字784號是鬆綁學生訴訟權 還是貓放老鼠..

《郁離子》:某人患鼠,養貓除之,卻每日要吃雞,跟父親抱怨,父親說:「若沒有貓捉鼠,衣服傢具都會損害,離貧窮不遠啊」承前,今大法官該號解釋,是..

10/28 17:43

外送員之死:「僱傭承攬」該怎麼認定?

外送員之死:「僱傭承攬」該怎麼認定?

從uber(優步)到food panda(空腹熊貓)、uber eats(優食),這些自己接案的工作者和平台業者間,究竟是僱傭關係或是承攬關..

10/18 12:23

陳櫻琴/閉鎖公司的巧妙運用──公司法修正後的怪現象

陳櫻琴/閉鎖公司的巧妙運用──公司法修正後的怪現象

台灣的財團可能利用投資公司的方式,以家族控股,來投資上市櫃公司,而「金字塔頂端」的控股公司永遠是閉鎖在其家族成員之內,於是形成終身董事長、總..

陳櫻琴 9/27 15:26

主管傳銷的「公平會」 因以引導而非貶抑

主管傳銷的「公平會」 因以引導而非貶抑

2014年公平會將傳銷業由行政法改為法律來規範,使在我國發展已有40年之傳銷業正式成為經濟部正式列管業別,並成立公會與傳保會。

9/5 17:24

【年改釋憲】楊穎超/魚死網破的司法公信力

【年改釋憲】楊穎超/魚死網破的司法公信力

本文從權力分立角度切入,認為大法官們採取接近行政機關的立場,未能彰顯司法體系的獨立性,導致公信力受損,這對凡事泛政治化的台灣而言,是相當可惜..

楊穎超 8/27 16:03

【年改釋憲】哪些合憲、哪些違憲、哪些要改?

【年改釋憲】哪些合憲、哪些違憲、哪些要改?

2019年8月23日,大法官作成三號解釋:781、782及783號,分別是軍、公、教年金改革,這三號解釋的內容大致相同,但也不完全一樣。

8/26 18:20

投書/憲政分際 監察vs行政的對決

投書/憲政分際 監察vs行政的對決

有鑑於監察權行使之超然獨立,監察委員應本諸客觀超然之立場,對於案內人等有利及不利之事實與證據,均須顧及,不可偏廢,方符權力分立之原理。

律小編的法巢 8/26 17:08

吳景欽/由警察打假訊息 並非良策

吳景欽/由警察打假訊息 並非良策

政府官員似乎越來越喜歡告人,如網友傳出走私菸的特勤少校吳宗憲與總統府祕書長陳菊的關係,或者總統府修繕費特別高等。只是這類案件並非當事人提起誹..

8/5 15:00

張靜/為有權無責的司法把脈──國家賠償法第13條必須廢除

張靜/為有權無責的司法把脈──國家賠償法第13條必..

台灣的司法要改革,就必須往「權責相符」的方向去改,對掌握權力愈大的人,就應擔負更重的法律責任,這就是人民的生活常識,也是邏輯上的必然。

8/5 13:40

蘇永欽/以國安為理由 犧牲言論自由?

蘇永欽/以國安為理由 犧牲言論自由?

真正區隔民主和非民主國家的,卻在於國家安全定義的鬆緊,即使現在要處理的是網路社會帶來的新問題,如假新聞,和兩岸情勢下所生的獨特問題,如中共代..

蘇永欽 7/22 15:48

【法庭直播】林志潔/網際網路與法庭直播

【法庭直播】林志潔/網際網路與法庭直播

法庭的存在不是為了滿足獵奇心態,法官、檢察官、律師、被告與證人不是演員,民眾的法治教育,也不應建築於犧牲他人公平審判與隱私的前提上。

林志潔 7/8 18:14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