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之19/劇中美食和「甄嬛體」流行範例

文/Rosy

其實我一直很想寫這個主題,只要是仔細觀察過《後宮甄嬛傳》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劇中有許多用餐的場景。

說來有趣,由於個人非常喜歡品嚐美食,所以看第二遍的時候,也就想要特別關注許多吃吃喝喝的畫面,好比下圖這樣的大型宮廷夜宴,畫面的整體感覺就特別使人艷羨。

在內地的相關電視報導中,據說拍攝花了許多經費在食物的擬真效果上,找了知名的廚師來準備所有的宮廷膳食,並且盡量考據清朝的食譜,建立了一系列的菜單,使得主演的陳姓男主角多次在拍攝之前「偷吃」。

當然,皇上要怎麼開動,或者劇情所需,亦或預先「觀察」菜色,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因為就連我這樣的觀眾,有時看見鏡頭拉近了,或是導演偶爾給了幾次特寫,就覺得嘴饞起來。

下圖是華妃(年世蘭)在翊坤宮命令自己的小廚房給皇帝製作的一小桌晚餐,各色菜餚搭配鮮豔豐富,雖說僅有九道菜,可是絕對能看出設計上的用心。

 再看中間那道,做成一種簡單的花樣,「九」樣菜色搭配「五」的花朵造型,果然是給天下至尊最適合的膳食。

下圖是皇后自己做的菜,無論是顏色花樣,或者是葷素搭配,都遠遠遜色於上面華妃的晚餐。

桌上擺盤有些雜亂,器皿如碗或盤的樣式也老氣,特別擷取此圖,是因為皇后滿桌子的家常菜,竟然僅有三道葷食:下圖右上角的鴨子湯,一道紅燒魚,以及右下角的鵪鶉蛋。

皇后竟然給皇上吃素?

還竟然拚命給皇上吃素?

請看上下兩圖,皇后給皇帝「享用」的食物,什麼辣椒炒筍乾,不然就是燴茄子,讓人沒有食慾之外,天子自然「不是吃素的」,留下盤子裡的菜,旁邊的也沒動筷,人就跑了。

為什麼皇上要那麼迅速就離開皇后的餐桌呢?

很簡單,桌上「肉少菜多」,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總是要嘮叨那句「不偏愛」能長久的「健康」論調,正由於太過「賢德」,勸諫帝王避免專寵而天天「吃肉」,所以皇帝乾脆就扔下殘羹冷炙走人了。

起因就是下圖的鴨子湯,全天下最尊貴的皇帝,也不過就喝了兩碗,要宮女幫忙盛第三碗肉湯,立即就被皇后出手制止,並且引用滿人老祖宗的「事不過三」來規勸,天子就不愛聽了。

順便一提,下圖的鴨頭朝著皇上那邊,屬於大不敬的擺放方式,難怪至尊覺得自己上桌用膳卻「吃了排頭」?

我個人喝過清燉鴨子湯,不過買的是鴨架,沒有那麼多鮮嫩的肉,看得真有些餓了。

回到皇后的餐桌。

十道菜,或許象徵了皇后想要「十全十美」的渴望,然而這份期盼,卻哪裡比得上年世蘭逢迎的一桌「九五至尊」更為討喜呢?

下圖是皇帝在圓明園「九州清晏」所舉辦的七夕夜宴。

七夕在夏季,電視劇裡面也是天子首選的避暑行宮,曾有網友提出問題,是否後宮妃嬪有機會能走出皇宮?

機會不多,也就避暑有機會去幾處行宮或圍場狩獵兩類,到處還有宮女與宦官、侍衛監視,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八)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下):炭、古箏、背景、佛道、字跡、冰盆、釵、紙錢、玉墜、宮規寫了外戚入皇宮的要求,除了皇室成員之外,幾乎所有的妃嬪都很難見著家人,只要入宮之後,沒有皇上的特殊允准或命令,沒有誰能進入後宮領域,特別是男性,就算是父兄等家人也一樣,這是為了避免皇室血脈遭到汙染的緣故。

題外話,就算後宮防範如此嚴密,歷史中也曾經有穢亂宮闈的史實,好比閹割得不徹底的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就曾經在後宮與明熹宗的乳母兼奉聖夫人「對食」,還留下了《明季北略》相當曖昧的一段三人糾葛的描述「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有假,則忠賢留中」,東林黨人甚至為此展開連番批判,規勸熹宗處置兩人。

電視劇演員的表演細膩動人,大多會在用膳或眼神方面顯示其個性,人物刻畫入木三分。

好比上下兩圖,明明滿桌子佳餚(比較意外的是看見兩顆西洋梨,西洋梨原產英國和西歐,要直到西元一八七一年引入中國山東煙台來種植,俗稱「煙台梨」或「冊梨」,下圖出現就是個錯誤),卻有兩人意外消失於圓明園的宴會廳。

果親王允禮跑去了桐花台,反正他不出席或遲到也是常態,而甄嬛則是有些醉了,乾脆就找崔槿汐外出吹吹風,沒想到會再遇上王爺。

或許,這也算是兩人的孽緣?

看到下圖這個畫面,我一直很想知道恆親王桌上有些什麼菜色。

可惜,諸多討厭的舞伎搖來晃去,根本沒辦法瞧清楚,但看右邊那只大碗裡面,鏡頭一晃像是八寶飯

當初本想截取年羹堯入宮用餐的畫面,結果只看見皇帝吃得七零八落的一只燒鵝腿,由於鏡頭不好看,所以還是省略不提了。

電視劇有許多遠鏡頭,卻都是非常重要的宮廷宴會,個人覺得相當遺憾,沒能細細檢視那些妃嬪與天子的菜餚,頂多瞧見一些水果如水蜜桃、葡萄、蘋果之類。

後宮口角不能平,少了點美食的鏡頭,我的好奇心也不能平啊!

下圖是溫宜公主的食物,顯而易見,可以說是清朝宮廷的「嬰兒食品」。

本來個人並不待見這些米糊或稀粥之類的軟糯食物,後來觀察了一下,覺得這樣的色澤搭配也挺好看,就擷取了畫面。

最下方的像是芝麻糊,左上角的應該是紅豆湯?

下圖是太后(烏雅‧成璧)的菜色。

我總覺得皇太后與皇后的性格很像:都喜歡給自己心愛的男人親手下廚準備餐點,也都有些心狠手辣。

太后是偷偷去探望被圈禁在宗人府的隆科多,自然不敢大張旗鼓,拎著一只小木盒,同樣裝不了多少吃食,那麼隆科多大人的「最後晚餐」,也就顯得相當寒磣啊。

有一點小小意見,特別是針對太后的「蔻丹」而言,閃著金屬光澤的指甲油,顯見是現代化學製品,古代使用天然的染色品,例如指甲花或茜草混搭之類,是不會如此鮮艷而「閃閃動人」的,如果可能,仍建議不搽指甲油較為妥當。

相較於太后的毒酒,甄嬛這廂在桐花台準備的毒酒,酒壺樣式高檔得多了,就連小菜也似乎更美味一些。

太后真的很節儉,酒壺和酒就不說了,配酒的小菜僅有兩小碟,還是炒花生和切得很醜的肉乾,難為隆科多大人年紀大了,也不怕硬得牙磣,怎麼最後的小菜竟如此簡單? 

甄嬛準備給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的菜色一對比,僅僅一盤滷牛肉就完勝,旁邊的小菜沒有近景,但是滷牛肉上面還擺放了蘭花,色澤也能引發食慾,果然熹貴妃對於最愛的男人最貼心。

難怪王爺會因為這樣的好女人而自願赴死,哪像隆科多大人一口菜也吃不下,還飲了毒酒死不瞑目呢?

或許連續劇中的隆科多大人跟太后很像,也是個節儉的官員?

下圖是隆科多送來的兩小碟醬菜,跟了太后許多年的姑姑孫竹息也說「比三必居的爽口」,這裡要澄清一下,現實中並沒有所謂的「三必居」,北京最有名的醬園叫作「必居」,擁有最少超過四百六十年的長久歷史(網站多了十年,歷史認知不同),主要提供十二種醬菜,明朝時期的大貪官嚴嵩父子還曾經是座上賓。

必居」之名更來自於其號稱的傳統特色醬料:「黍稻必齊,麴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所以稱之,若去北京請務必上門。

我曾經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二)後宮中皇帝的廿五個女人們:舊社會一夫多妻、滿漢矛盾與封建王權的惡果!和多篇文章提到,認為此劇更適合套用乾隆皇帝,其實有多種原因。

除了后妃數量、皇上性格、史料等諸多因素之外,雍正六年帳本上記載這家醬園的最早名字叫「源升號」,而非「必居」,直至乾隆六年第一次出現「必居」的名字在正式的帳簿記錄中,顯示從明代中期至清朝初年,這間醬菜老字號的經營與營業曾出現不少變化。

必居」之官方網頁:http://www.liubiju.com.cn/LBJ.htm

《後宮甄嬛傳》綠豆百合粥,也就是上圖那只小碗的米粥,同樣是太后親手所製。

對照隆科多送的揚州醬料和這位大人死前的「最後晚餐」,顯然電視劇中的太后非常疼愛皇帝,更甚於自己的老情人,就連好東西也要頭一個拿去給皇上享用,不免為可憐的隆科多大人一掬同情之淚。

然而,不管清粥小菜如何可口,怎麼瞧都小家子氣,哪比得上後宮女人們的小點心?

請看下圖皇后賞給華妃(年世蘭)的「牡丹卷」,還有旁邊不知名的漂亮糕點,就算畫面僅僅閃過幾秒鐘,還沒有近鏡頭,那份精緻仍使得我眼饞起來。

皇后娘娘給華妃的點心,後來讓華妃故意示意去取來的宮女喬頌芝打翻了,說來真有些可惜。

但是在這裡仍得強調:如個人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七)皇后一黨:最壞的皇后、最蠢的齊妃、最小心眼的瓜爾佳‧文鳶、最厲害的太后〉的探討,皇后最壞,且最喜歡耍手段,那麼年世蘭不願食用皇后的「賞賜」也可以預料。

華妃不是傻瓜,她最可悲的就是太過於相信皇上,總是防範著根本不願意對付她的皇后,既然皇后早就曉得太后與皇帝預謀使用歡宜香來自損子嗣,又何必多此一舉還討不得好呢?

聰明的皇后明白,她要對付的是那些有可能懷孕的妃嬪,而多數精明的後宮女子,亦有可能從太醫處曉得麝香的真相,如安陵容那樣的製香好手自然不會在長久相處之後聞不出來,那麼華妃一黨無法壯大,或者皇后為何沒有對華妃發難,也在情理之中。

個人覺得此劇的多數演員都表現得相當稱職,譬如上圖的江福海

江福海是皇后手下的首領太監,上圖是皇后找後宮女子一同去聽戲的情節,江福海拿了戲單要給皇后點戲,而舞台上早已開唱,在有些諷刺的開場中,本來要遞給皇后的戲單卻給華妃順手搶走,那錯愕的表情演得真好。

而這樣一個鏡頭,皇后那淡定自若的表情,或者掌事宮女剪秋的「看戲」神色,隨手擷取仍然充滿了戲劇性。

就連桌上那些剔紅或彩色瓷器、果脯、茶水的擺設,或者背景中的玉石彩貝鑲嵌屏風,使得畫面在衝突中尚存諧調,使得本劇充滿了戲劇張力。

上下兩圖同樣是電視劇中的點心,看起來種類不多,但仍在細節處使人不禁想要讚美。

譬如上圖的山楂,醃漬的皺痕與擺放方式,令人不覺回憶起帶有些許酸甜和淡淡鹹味的美妙口感。

而下圖簡單的糕點,同樣擺放於典雅的白瓷之中,雖然色調柔和,卻很符合甄嬛剛進宮不久的恬淡感覺。

就連御膳房提供的馬蹄糕,那軟糯的樣子,也教人看了食指大動。

下圖是給三阿哥選福晉時的戶外相親大會。

桌上擺放著夏天盛產的水蜜桃,還有飽滿多汁的柳丁,左邊搭配的是糖漬梅干,顏色討喜之外,酸甜的食物最促進食慾,我也不禁有些餓了起來。

在六月燠熱的夜晚,倘若能有一碗冰鎮的梅子湯,好像也能清涼暢快,心情好得更勝神仙?

我很喜歡豌豆黃,那和綠豆粉磨出的味道有些不同,吃起來香滑細膩,曾經在北京和京兆尹吃過,印象最深刻的是北海溥杰後人所開的美食餐廳。

許久未去,不知是否點心一如記憶之中的滋味那般妙不可言? 

大概在《後宮甄嬛傳》裡面,除了第一男配角的十七爺之外,縱然王爺看著就讓人喜歡,但我更欣賞溫太醫。

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的文章裡面,我講了他很多好處,例如貼心、溫柔、細心、專情、長情、認真和堅持……等數不盡的優點,怎麼甄嬛就不願意嫁給實初哥哥呢?

不說女主角的感情歸宿,畢竟每個人各有所好,但假若我是沈眉莊,我也會愛上溫太醫。

下圖就是溫實初大人親手準備的煲湯:冰糖枇杷甜湯(我沒煮過,看起來很像豆花)。

這年頭有哪個男人願意為喜歡的女子下廚做羹湯?

電視劇裡面不多,算來就兩個,一名是上圖的溫太醫,給了當時身體狀況不佳而近乎染上風寒的沈眉莊一點溫暖,另一人則是我很欣賞的太監小允子

下圖是養身藥膳,也是《後宮甄嬛傳》裡面的一個小場景:流朱到了廚房,去看小允子給剛剛流產的甄嬛燉湯,而小允子一個小太監似乎不懂得燉湯得文火,猛搧蒲扇還弄得滿頭大汗。

為何不是佩兒或流朱、浣碧,亦或是其他的宦官和宮女來操持這種下廚的工作?

除了閹人如我寫〈《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四)太監與宮女們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憐人!〉那樣,比普通宮女的地位還低,可是小允子已經升任首領太監,為什麼又親自要來做這些小事?

我曾經說過:小允子愛慕甄嬛

這是一大鍋蓮子燉烏骨雞,尚未加紅棗和黃芪,旁邊用長箸挑開烏骨雞的小允子,應該從來沒有給任何人煮過湯,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五)無根之人,有根之情,從蘇培盛與崔槿汐「對食」,談周寧海、小允子說不出口的愛情〉簡單描述過他的感情,相信這下就很容易驗證了。

只有為了心愛的對象,男人纔願意洗手作羹湯,也更能對心中所喜的對象如此貼心而付出。

還有一些食物的畫面,此處也就不多提了,而要來欣賞一段很有趣的即時通對話

看得懂簡體字的網友可以歡笑一下,這是一名男子在網購時與賣方使用QQ交談的對話,相當有意思,因為受到了電視劇的影響,也就產生了最近內地最流行的「甄嬛體」。

至於其他網友的問題,待本人彙整後慢慢貼出,希望這樣的內容能帶給讀者歡樂,也請大家耐心等待後續的文章。

在此感謝「皇上」授權引用截圖。大笑

(待續)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537321。本文原標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九)劇中諸多美食(大餐、點心、嬰兒食品、補品、「六必居」)和「甄嬛體」流行範例,因本報標題有字數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