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排除統一選項,將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

▲總統蔡英文。(圖/總統府提供)

陳國祥/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台灣地方公職選舉如火如荼之際,前總統馬英九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拋出「新三不」,除了原先主張的不獨和不武之外,他把「不統」轉換為「不排斥統一的選項」。

這番轉折讓選戰中備感壓力的執政黨要員如獲至寶,紛紛斥之「傷害台灣主權」,配合「境外勢力介入」台灣選舉。蔡英文總統還意有所指地說:這次選舉看台灣人「選擇親中的政黨,還是繼續堅持民主與主權」,無非是希望將統獨因素導入選票切割。

事實上,年底選戰主旋律顯然經濟重於政治,目前所表現出來的民意是期望生活過更好。兩岸問題在這次選舉中猶如票房毒藥。面對這股民意趨勢,還要召喚統獨幽靈,將選舉導回激揚藍綠基本盤,真能有助翻轉逆勢嗎?答案恐怕難以樂觀。

不過,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政黨一時的得失不足掛齒,在這個時空中活在台灣的群體及其後代的福祉與興衰才是根本大事。因此在選舉激盪出來的炙熱氛圍中,我們還是要冷靜檢討台灣的統獨爭議。

台灣數十年來的民主政治發展,始終與台灣意識的覺醒與深化同步發展。兩者並肩同行,固然添增了民主發展的動力,但同時也讓許多民眾面對兩岸問題的思考,注入了濃厚的台灣國族主義內涵,而與中國大陸盛行的中華民族主義形成對立。然而,執政黨和候選人如果繼續往死裡打,或許可以守住鐵桿深綠,卻可能加深台灣內部以及兩岸之間的對立,同時限縮了台灣面對統一壓力的戰略縱深,而陷入更無轉圜餘地的陷境。

民主政治本質上就是體現多元主義的制度安排。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如何最符合台灣的利益?台灣與大陸究竟應統一抑或獨立?這是台灣生存發展甚至上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更應包含各種選擇的可能性,包容人民基於不同立場提出的南轅北轍的思維。基於民主本義,我們都應視之為基於愛台之心的不同發展方略,而不應動輒將歧異導入親中vs愛台的對峙。

前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曾經分别提出「特殊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他們以領導人的層級公開提出了對於兩岸關係有別於憲法規定的想象。同樣層級的馬英九在卸任總統職務後,在非選舉場合中,提出的說法只是「不排斥」選項,而不是明白主張統一,竟然招來群賢並斥。這當然是因為適值選戰方酣,陷於火海中的執政黨正苦於砲彈短缺,聞言欣然順手撿起來拋躑回去。從另一個視野關照,這種主張在台灣實在比較稀缺,因此特別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台灣政治論壇上傾向統一的聲音較薄,雖然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新黨主席郁慕明或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曾經有過不同層次的統一主張,但往往受到普遍的質疑,同時因為他們缺乏民意基礎,因此在台灣社會激不起太大的政治漣漪,也起不了塑造主流民意的作用。

台灣意識?

有别於此,馬英九以前總統的身份,提出了「不排斥統一」之説,再加上他的聲望在卸任後反而由黑翻紅,為台灣重新指出了統一的想象空間,當然不可以選舉語言視之,更不宜光用選舉選舉語言斥罵後即輕輕放過。

我們首先要問:馬英九選擇在習馬會三周年的時間點提出「不排斥統一」,而不是在一周年或兩周年時發話,是否因為他掌握了台灣社會脈動的轉折時機?近兩年來兩岸緊張態勢不斷升溫,台灣民眾苦於經濟發展停滯日益憂煩。中共當局瞄準短板推出對台新策,發布惠台與同等待遇的等手段對台灣民眾步步攻心,確實收到了一定效果。

儘管台灣社會不支持統一的民意仍然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比例也增加,陸委會今8月公布的調查,主張「儘快統一」的比例首度超過了「儘量獨立」。關於台灣的下一代的立場,過去只有「天然獨」的說法,現在也出現「天然統」之說。可見台灣人在中國認同的態度上確實正在變化中。馬英九看似突兀的言論,實與台灣民心的微妙變化與趨勢若合符節。

長期以來,台灣意識與台獨政治伴隨民主發展而崛起,日益了台灣的政治話語權,成為難以撼動的政治正確。但其對內與對外產生的割裂與對立效應卻說顯而易見的。誠如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馬紹章在《走兩岸鋼索》一書中所說:「台灣意識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識別系統。除了在內部區分之外,也可在外部區分台灣與大陸。民進黨執政後,掌握了執政優勢與資源,更積極地強化了台灣意識,使內部區分與外部區分相互強化,這一切都展現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上。」

太陽花運動與四年前的地方公職選舉,宛如捲起政治海嘯,促進台獨政治霸權式的興起,統一的主張變得更難以啟齒,儼然從兩岸關係未來的選項中硬生生剔除出去。然而,執政黨獨尊台灣意識,加大力度全面去中國化,排除任何具有統一意涵的選項,甚至獨攬愛台灣的圖騰,動不動扣紅帽子,把非議台獨或傾向統一的人貶抑為中共同路人,質疑他們對台灣主權和民主的忠誠度。

統獨生死大事

其實,這種挾持台灣認同而刻意對內區隔、對外對立的做法,不僅進一步撕裂內部不同立場者的感情與社會凝聚力,更加深大陸官方與人民對台灣的憂慮與敵意。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排除統一的選項不止違背民主的本義,在應對中共對台的統一策謀上,也將因為限縮台灣的戰略縱深,而使台灣陷入更不利的險境中。因為中共統一台灣的意志非常堅強,而操控兩岸局面的能量也日益增強,如果意識到的台灣是鐵板一塊堅決拒絕統一,則其促統緊迫感必然變得更加強烈,所展開的國際與對台各方面的天羅地網佈局也必然更加綿密,從而更大的壓縮了台灣的戰略時間與選擇空間。

須知,統獨是台灣的生死大事,需敬謹將事審慎地籌謀對策,並在最大範圍內凝聚社會共識。所有對內借題區分我群他群,以及激化對立藉以拉票催票,甚至以挑釁言行刺激對岸,或是自限選項而催化對岸拼搏遏制的政治作為,適足以分化台灣、弱化台灣進而陷害台灣!

熱門推薦》
►警惕台灣選舉「奧步背後」的奧步
►正港高雄人「底甲啦!」 苦苓左打韓國瑜、右嗆陳其邁「不服來辯」

►放眼2018大選/點我看【全系列觀點文章】

►看更多【陳國祥】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

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