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杉磯看台北(二)

洛杉基

美國總統大選在十一月六日舉行。筆者十月初來到洛杉磯,剛好躬逢其盛,從頭到尾觀察到民主、共和兩黨如何各顯神通、砸大錢打選戰。筆者去年才在台灣親身經歷總統大選,不免將台美兩地的大選做個比較,把觀察心得與網友分享。

第二篇 兩黨政治篇

加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大州,對總統大選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移民佔多數的加州,一向喜歡自由開放(liberal),認為民主黨比較合乎他們口味;而保守、白人佔多數的共和黨,似乎比較不受加州移民的歡迎。

選前到舊金山探親,與年輕朋友聊起來,他們對移民第二代、少數族裔出身的歐巴馬,有比較高的期待,對那個篤信摩門教的羅姆尼,就少有好感。他們在臉書上互相打氣、交換意見;一邊支持歐巴馬的政策,一邊挑戰羅姆尼的政策,似乎都成了歐巴馬的助選員。

兩黨一開始,謹守政策辯論,尤其對高失業率、經濟衰退、聯邦政府赤字、中美敵友關係等問題,展開攻防。但是到了接近投票日前,因為支持率相持不下,陷入膠着,不免開始對對方候選人進行抹黑攻擊,希望能藉此拉開差距。不過到了選前幾天,雙方電視廣告還是回到主題:他們各自能為美國的未來,帶來什麼樣的願景?

競選期間,倒是有幾個現象,值得咱們台灣人深思或學習。

一、候選人的演講,撼動人心

在兩黨大會上、幾個重要競選場合上,兩位候選人的演講詞,都十分撼動人心。尤其是歐巴馬,他似乎是個天生的演講家,字字鏗鏘有力;他的每篇演講稿,幾乎都精彩到可以編入學生課本教材裡。他就有本事讓聽眾聽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尤其在幾個演講場合,每每提到他的出身、他的父母,他的妻女,忍不住留下眼淚來,總讓人感動萬分,特別能贏得少數族裔、移民後代的共鳴。

台灣總統候選人,似乎都缺乏演講訓練,言語動作都無法為他們加分。一般演講詞總是老套八股、四平八穩,讓人不忍卒聽;候選人忙着背他們文膽們預先準備好的稿子,甚少自由發揮;身體語言又十分僵硬,難以引起共鳴。譬如說,馬英九唯一常用的手勢,就是舉起右手拳頭揮動幾下;蔡英文則喜歡用難懂拗口的名詞來堆砌,常讓人有聽沒有懂。兩人的演講都難以點燃群眾熱情。唯一能引起群眾激情的,大概只能靠鬥爭式的民粹語言,來煽動操弄族群間的仇恨情緒。過去,阿扁最為擅長此道。

二、族群各有偏好,但國家絕不分裂

代表白人中產階級的羅姆尼,自然贏得多數白人的認同,希望藉他把政權從黑人總統手上再度奪回到佔人口多數的白人手裡(這點,與綠營選民的想法相似)。從民調上就可以看出,羅姆尼在白人裡面的支持度,遠比歐巴馬要高許多。相反地,歐巴馬在少數族裔與年輕人中間,有較高的支持率。

前後幾次的電視辯論上,僅由一位頗負盛名的媒體人向兩位候選人發問,每人回答都能針對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兩人意見有時相同,有時不同,但都能保持風度,更不會閃躲問題。重要的是,無論兩人政策如何不同,都是以未來國家的發展與繁榮為前提,不會有那個候選人敢用族群議題來挑起對立。

記得台灣總統候選人在電視上的辯論,似乎都是照着稿子唸,不是閃躲問題,就是只會攻擊別人政策,卻提不出自己的政策。最嚴重的是,兩黨候選人經常挑戰對方的國族、憲法認同,故意挑起族群仇恨與社會階級對立,完全失去一個國家領導人應有的高度。

當然,選民的素養與好惡,會左右候選人的語言。喜歡重鹹的選民,自然會聽到加味加料的選舉語言,內容卻對國家未來、國計民生、國民團結毫無益處。

美國選民的民主素養已經深植人心,候選人立場偏頗的語言、前後矛盾的論點、失準的政策,立刻會被各電視台的評論員拿出來解剖分析嘲諷,選民立刻在網路上罵聲連連。沒有那個候選人敢拿族群來操弄、愚弄選民,除非他想提早出局。再者,似乎也沒有那個政黨會成天盯着電視新聞,計算那個候選人出現的次數時間多一點或少一點。

三、投票以便民快速為主,無人會懷疑其公正性

最讓台灣人無法理解的,恐怕是美國的投票制度。首先投票人必須先登記才有投票權;其次,有人可以先投,有人當天投,更有人在勝敗已定後,還在投票。沒聽說那個黨或候選人,懷疑這種看似鬆散的投票方式是不公的、會有人作弊的。

其次就是美國大選是由「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s)」決定結果,而不是由全民的選票決定勝敗。這種選法,似乎不太合乎台灣所謂的「全民選舉」制度。這種各州選舉人票「贏者全拿」的計票方式,似乎不能保證完全公平,因為即令贏得全國得票數,卻輸了選舉人票,一樣敗選。這只能說因為美國地方大,這種選法或許是不得已的權宜措施。

一個缺乏互信的社會如台灣者,才會斤斤計較於投票方式、日期,既不能通訊投票,更不能提前或延後;靠近春節不行,非居住地投票不行;公務員監票的投票所,各黨還得派出自己人去反監視。比較起來,台灣的民主,其實還是充滿了算計、奸巧與不信任,要達到成熟與互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四、各州公投項目太多,讓人無法完全理解

▼科羅拉多州舉辦大麻公投,有超過94%人民支持大麻合法化,票數比投給歐巴馬的還多。(圖/美聯社)

美國這次選舉,除了選舉總統、參眾議員,還包括了各州民眾所提出的公投項目,內容包羅萬象; 除了都是用數字來標示第幾號提案(Proposition),多到讓人頭昏眼花、無暇詳讀內容外,有些提案則近乎荒謬,如同性戀結婚合法化到大麻合法化等,也都列入公投項目。各個提案支持與反對團體,則在電視上猛打廣告,各說個話,讓選民聽了更加糊塗。我問過有些投票的朋友,是否真的理解那些不同數字提案的內容?他們說,全靠平時電視廣告上得到的印象來投票,無法真正一個個詳讀或判斷。有幾個州就已經公投通過大麻合法化的提案,等於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將來必定後患無窮。

五、候選人選後的態度

歐巴馬承接了上任總統小布希留下的爛攤子,在任四年期間,雖然力挽狂瀾,經濟還是沒有多大起色;他雖然在獵殺賓拉登行動上,展現了領導人的果斷與勇氣;他雖為美國保住了面子也獲得民眾的掌聲,但都無法保證他連任一定成功。

與歐巴馬一樣,馬總統也承接了上任總統留下的爛攤子與敗壞政風,由於經濟沒有起色,雖然改善兩岸關係算是他的政績之一,卻也無法讓他輕鬆贏得連任。

共和黨的羅姆尼因為始終籠罩在前任總統小布希「無能」的陰影下,難以脫身;民進黨的蔡英文,也因為籠罩在陳水扁「貪腐」的陰影下,也無法擺脫其劣勢。兩者都不幸敗給了尋求連任的執政者。

選舉完了,勝選一方自然狂歡慶祝,輸得一方,也會公開向對方祝賀,並保證兩黨會共擬經濟政策,一起為國家的前途打拼。畢竟,政黨輪替已經成了常態,即令在野,也得為未來再度執政而打好國家經濟基礎。

台灣兩黨在選後,似乎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敗選一方,除了繼續扯後腿讓對方無法順利施政外,還要繼續詆毀勝選的候選人,似乎選戰尚未結束,根本不把人民福祉、國計民生放在眼裡。要召開個兩黨國事會議,竟然是由無黨職的落選人提出,而不是由雙方黨魁出面討論。雙方除了互相批評沒有誠意、消極抵抗之外,還為了會議名稱吵鬧不休,根本缺乏互信基礎。

比較起來,台灣政客的民主素養、兩黨政治的成熟度、選民的理性自主能力,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空間。據說民進黨最近還派出代表團到美國考察大選。不知道他們的觀察,是否只着重在雙方的選舉技巧與宣傳手法?這次美國在野黨在經濟成長指數下滑、財政赤字攀升、失業率飆高、執政者民調下滑的情況之下,僅靠着大量負面宣傳及在國會不斷制肘,依然無法把執政黨扳倒,不知道民進黨是否能從美國大選中得到什麼啟發?

●作者洛杉基,北市,博,專業經理人。簡介表示,他出生於台灣北部漁村,留美博士,曾旅居美國、中國,現長住台北市。如蒙轉載、剪貼,需事先徵求作者同意。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