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新風向】史蒂芬/比特幣可能再漲40倍?

 

▲比特幣。(圖/路透社)

●史蒂芬/專欄作家,聯考進入建中、台大,管院畢業後曾在科技業財務部門執行外匯避險、投資管理,擔任財會主管;於金融機構任職時,接觸區塊鏈後產生信仰,進而投入區塊鏈的世界。亦曾服務於政府部門,瞭解公部門與私部門運作的差異,相信區塊鏈終將改變實體世界的經濟運作。

加密數字貨幣市場在2018年下半年進入熊市,有多位知名的分析師和投資人調整他們對比特幣的預期價格;即便目前加密貨幣市場處於熊市,依然有投資者公開他們對比特幣的樂觀預期,例如Tim Draper。「矽谷知名投資人Tim Draper相信比特幣2022年會達到25萬美元」。

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區塊鏈技術」可以產生「造富效果」?我們直接從催生出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比特幣」開始,看看這麼多數字串是如何變成錢?

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發表著名的「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論文,自此,一套不需要政府與央行、不需要金融機構的去中心化貨幣體系,開始發展,比特幣採用的區塊鏈技術也開始逐步進化。

我們現在熟悉的貨幣體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金本位制被各國放棄,改採用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來發行貨幣,這種方式給予各國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權力和貨幣工具,但也因此使得國家可能任意依照自己的意願發行貨幣,導致貨幣超發,嚴重的話甚至讓貨幣體系崩潰。過去的金本位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總量是必須嚴格對應國家的黃金儲備量,政府不能任意而為。

中本聰的論文,發表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際,比特幣的體系選擇仿照金本位制運作,摒棄以國家信用(中心)為擔保的貨幣發行制度;比特幣被設定好的發行總量固定為2100萬枚,在它發布後就已經被算法嚴格確定,就好像黃金在全球的總儲備量是有限的一樣;

此外,藉由「挖礦」獲取比特幣將隨著時間過去而越來越困難,比特幣系統每10分鐘更新一次資料發出一定數量之比特幣,第一個四年可挖出總量約一半的比特幣,然後這個數量每四年減半,挖到比特幣的難度持續增大,這和黃金一開始可以用撿的,到後來必須挖得很深才有機會獲取類似。比特幣就是網路世界的虛擬加密黃金。

比特幣最一開始也是沒有任何價值,世界上只有極少部份的工程師知道且擁有,比特幣第一次被用來交易,是2010年5月2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工程師Laszlo Hanyecz,用10,000枚比特幣購買2份披薩,如果以近期的比特幣價格換算,這2份披薩價值約19億新台幣。5月22日被稱為「披薩日」,用以紀念比特幣第一次交易。

在這之後,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受監管、無國界等特點,讓它開始流行於跨國交易和黑市交易,而且比特幣的交易,既可靠又安全。此外,因為一開始幾乎每個國家都不承認比特幣的貨幣、資產地位,所以實際上很多人「信任」它有那個價值的比特幣,被用以規避資金監管和作為避稅的工具,富人用它進行財富轉移,卻不需要繳納遺產稅。現在已有相當多的國家「被迫」承認比特幣「數字資產」的身份,同時,也逐漸明確加密貨幣的監管方向。

與其預測或猜測比特幣的未來價格,我們倒不如關注區塊鏈的發展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生活,避免在趨勢上站錯方向。

熱門文章》
►別想靠「虛擬貨幣」一夜致富
►以太幣將歸零?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史蒂芬的區塊鏈思考」粉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