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瑋/政治論述 還不快想清楚(下)

 

 ▲美國總統川普。(圖/路透)

▲▼雲論作者周天瑋(律師)。●周天瑋/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看上篇

放眼世界,各國政治同樣講究政治語言。美國總統的政治演說在1920年以前,是講給白種成年男人聽的;1950年代開始,是講給電視觀眾看的;自2017年起,顯然首先是寫給推特粉絲指頭點擊的。

讓我們撇開論述,就簡單看看美國總統的競選口號。聰明的你,其實一目了然,口號本身不一定能帶來勝選,但是正如同韓流韓派所顯示的,勝選者幾乎必然擁有會贏的口號與信誓旦旦的承諾!

雷根總統以偉大的溝通者傳世,1980年他的競選口號名句是「Are You Better Off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你比四年前過得更好嗎?」(經濟負面)他的另一句,「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我們要讓美國重新偉大起來」(政經正面),2016年行銷家川普活學活用這兩個概念成功。

1984年,雷根競選連任,口號是「It’s Morning Again in America」—「 美國黎明到來」 (表述經濟成功,黑夜過去)。而民主黨候選人孟岱爾(Walter Mondale)打擊黨內對手的政見空泛,借用了一句溫蒂漢堡的廣告語「Where's the beef?」—「牛肉在哪裡」,喧騰一時。

1988年老布希競選口號是「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看我說:不加稅。」結果勝選,是第二次大戰之後目前為止共和民主兩黨唯一的一次同黨總統選舉連三勝。非常罕見。

1992年大選,克林頓有好幾個口號,但沒有一個比得上這一個:「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是經濟。」勝選。

2008年,歐巴馬初出茅廬,半個黑人血統要打出一片天,他的口號恰當、簡短、有力而響亮,「Yes We Can」—「我們能」勝選。

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借用雷根的口號,改為四個字:「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教美國重見偉大」,既打動人心,又順帶譴責了民主黨8年主政軟弱無力,美國喪失了自信,正好類似於雷根前的卡特時代情勢。這句口號在當時,緊扣脈搏,竟有著一種療傷止痛的作用,無怪乎富於感染性。他另外一個口號自創,「Fake News」—「假新聞」,反映新媒體時代現象,殺傷力極強,至今有效。

反觀當年和他競選對決的希拉蕊,她的口號有「Hillary For America」、「Forward Together」、「Fighting for us」、「I'm With Her」、「Stronger Together」。每一個都極差,不值得翻譯。眾所周知,她平庸的助選團隊一直想不出好的論述性口號,到投票前一個月還在掙扎。敗選。

行銷家川普處心積慮,早在2012年就註冊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同樣地,2017年他才當選,便又立刻註冊了2020競選連任口號:「Keep America Great!」。他的自信,永遠爆棚。

政治論述必須動人

台灣的文化不一樣,不宜過早表露出這樣的高度自信,哪怕是十分之一。但是台灣的選舉文宣才氣縱橫,不輸美國,每次選舉總有一些競選金句。除了前述韓流之外,早年陳水扁喊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馬英九的「改變的力量─我們準備好了」和「馬上好」;柯文哲不僅宣示「改變成真」,更要「推倒藍綠高牆」。個個都是經典。

競選口號當然不構成政治論述的全部,但卻絕對能夠提綱挈領、畫龍點睛而先聲奪人;它必須展現出政治論述的精神和意志。目前看起來,蔡英文的「反對一國兩制,便是台灣共識」,已經先馳得點。可是人往前走,車向前駛,飛機火車輪船不往後開,否定語言畢竟不是領導性語言。要有力領導,就必須說出要往何處去,那句型必須包含肯定的「要」 什麼,而不僅只是否定的「不要」 什麼。「負面而模糊」可以磨磨蹭蹭勉強玩四年,大約玩不了八年。政治論述必須動人。

兩岸的政治語言涉及難以掌握的人心認同和政策走向,要如何推陳出新,呼應時代要求,考驗著團隊和領軍的智慧。說到最後,語言必須展現出一種人格魅力,突出遠見和承諾,把握到政治論述的聽眾,並且考慮清楚這番話預備争取多少群眾,然後或許才能稱得上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熱門文章》
►政治論述 還不快想清楚(上)

►看更多【周天瑋】專欄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

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