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同的互動模式,也都需要「愛」來加以付出與回報。(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郭葉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剛開始兒子和小兔兔交往時,我完全看不懂他們的互動。
小兔兔兼兩份工作。晚上七點多我兒子會開始煮飯,煮到差不多了就開車出去接小兔兔回來家裡吃飯。小兔兔去洗手,兒子會在廚房忙著完成所有的食物端上桌。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吃飽了,兒子送小兔兔去上班。回家後,兒子開始邊哼歌邊收拾桌上的殘局。
這樣日復一日也好幾個月了。他們每天的相處經常是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用餐時間。
我問兒子這樣會覺得很辛苦嗎?兒子說:「這是享受啊,媽媽。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在享受我們的生活呢。」
後來我也好像看懂了。兒子從七點多就開始沈浸在他和小兔兔的關係中,煮東西的時候開心著可以餵飽小兔兔,吃飯和接送小兔兔時可以聊天,收拾餐桌時也還延續著照顧小兔兔的心情。
我從兒子和小兔兔的相處中看到:愛就在付出之時收到了回報。愛就在付出之時確定我愛你。
而我回首看我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伴侶的關係、孩子的關係亦皆是如此。付出時所收到的愛要比坐等別人對自己付出所收到的愛多了很多的滿足:一種完成了什麼的感受,一種自己有能力的感受,一種彼此相屬的感受。
於是愛就在付出之時收到了回報。愛就在付出之時確定我愛你。
熱門文章》
►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可能嗎?
►我的小孩是同志 父母該怎麼辦?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郭葉珍」。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