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日報》總社。(圖/翻攝Wiki/Solomon203 CC3.0)
●康文炳 /資深編輯、媒體人、作家,嘗試為台灣編輯知識的本土化建構,做出一點努力。
先承認失誤。《蘋果新聞網》前期宣傳作業一再強調「以日收費」,我誤判了它們已預設了降低讀者「斷訂」的心理機制,真的採取「以日計價」,讓讀者不自覺地忽略續訂的「時間缺口」。
倒是《蘋果新聞網》公布的兩種訂閱周期的價格(月費120元,年費1152元),與我原先設想的較接近。我想,依黎智英的個性,會採取破壞性的訂價策略,在月費300元的市場行情中,訂下月費99元(每日3元)的標準。現在看來,月費有些誤差,年費1152元除以365天,則已接近每日3元(3.15元)。
當然,問題不在每日3元還是3.15元,月費99元還是120元;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免費」與「收費」的巨大鴻溝。360萬登錄會員,僅14萬人成為10元注冊會員;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的成長,在蘋果公布收費標準之後就停滯了,未來14萬人會有多少人轉換成月費年費會員,看來短期內並不樂觀。
往往,「免費」與「收費」的鴻溝,並不在於數額多寡,而在於心理門檻。14萬人(這些人已表明多少有閱讀蘋果的需求)真的在意每日3.15元嗎?答案是,也不是。
前陣子香蕉盛產時,上班的路上有人賣香蕉,一根一根賣,每根5元,買的人不多;我想,如果是免費,鐵定大家搶著拿。人們真的在意5元嗎?我想也未必,問題是,當產品或服務是免費時,消費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先拿了再說;但只要它不是免費的,消費者就會反思:「我真的需要嗎?」
你真的需要《蘋果新聞網》嗎?沒有讀者普查,很難一概而論;但如果把《蘋果新聞網》的報導分為「軟性內容」與「硬性內容」,我想,很少有讀者願意為前者付費,畢竟這些只是可有可無的訊息。遺憾的是,目前看來,《蘋果新聞網》還持續在衝「軟性內容」的即時新聞數量;瑣碎、無聊、造作,有時已到了令人厭煩的地步。
無論《蘋果日報》或早前的《壹週刊》,壹傳媒的編輯手法,從來是把高雅與庸俗混為一鍋,以求得雅俗共賞的綜效。然而,這也是壹傳媒的品牌形象始終無法提升的原因;而這種品牌的價值感與信任感,正是訂閱制的核心。
美國知名的網路媒體BuzzFeed,同樣採取這種雙軌策略,在報導八卦內容的同時,還高薪禮聘了6位普立茲獎得主,專責製作深度調查報導。結果,在眾多主要媒體信任度調查中,竟排名倒數第二;最後,公司不得不選擇將新聞網站切割獨立。
其實,身邊很多朋友是從維持台灣媒體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而考慮訂閱《蘋果新聞網》。雖然他們也同樣不滿《蘋果新聞網》八卦、瑣碎、媚俗,甚至民粹,但卻認為,在政治環境日益極端化的台灣,無論如何需要一份政治上較勇敢、利益上較中立的《蘋果日報》。
在台灣特殊的政治時空下,《蘋果》的確是一個有趣的複合體,除了產品內容外,部分讀者與《蘋果新聞網》還有「情感認同」的關係。而「認同」,正是媒體贊助制的基礎,這是英國的《衛報》、台灣《報導者》等媒體的經營路線。當然,《蘋果》自己也很清楚這樣的關係,近日藉由香港的反中示威,大做訂閱宣傳,就是明證。
總體而言,加加減減,我對《蘋果新聞網》推訂閱制的前景並不感樂觀;回想過去一個月自己的閱讀情境,如果絕大多數的新聞,讀者只瀏覽標題而沒有點入閱讀的欲望,恐怕就很難進一步付費了。
熱門文章》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康Sir的編輯七力」粉絲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