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鎖蘋」後捨棄流量 圖的是什麼?

▲《蘋果新聞網》近日全面改成「免費訂閱制」。(圖/資料照)

●康文炳 /資深編輯、媒體人、作家,嘗試為台灣編輯知識的本土化建構,做出一點努力。

趁著《蘋果新聞網》今天改成「會員制」,整理一下部份媒體的網路策略比較,發現主要財經期刊已有志一同採取「付費訂閱制」,最晚推出收費訂閱的《今周刊(隨身讀)》好像也是四月上線的。

要推行「付費訂閱制」,首先就必須忍痛割捨「流量」,凡是不付費訂閱的讀者,就不能看到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前三家媒體,開放給「非會員」的內容幾近於零,顯示其推行「付費訂閱制」的決心。

《蘋果新聞網》的路數比較不同,折衷採取的是「免費訂閱制」,既避免收費而導致讀者大量流失,又可藉由「會員登錄」來蒐集讀者的資料。但反過來看,《蘋果新聞網》既沒有流量,又折損了廣告收入,那它圖的是什麼呢?我想,重點還是它拿這些會員資料能做什麼。

「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

其實,從表中的前四家媒體的動態,可以看出「訂閱制」的兩條路線──姑且稱為「傳統訂閱制」與「商業會員制」之爭吧。

《天下》雜誌和《今周刊》走的是「傳統訂閱制」路線,策略目標是增加「數位訂費」來挹注營收;《商業周刊》和《蘋果新聞網》選擇的是「商業會員制」,企圖藉由會員資料分析來拓展行銷廣告收入。前者把讀者當「內容訂戶」,後者把讀者當「商業客戶」。

這兩種「訂閱制」誰能勝出,可能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來觀察。但考慮到台灣閱讀市場的分眾與規模,我覺得「傳統訂閱制」應該很快就會遇到挑戰,對期刊而言,一至二萬個付費訂戶可能就是瓶頸了。在紙本訂戶持續流失下,這樣數量的數位訂戶收入很難維持整體營收平衡。

《商業周刊》表面上雖然也是採取「付費訂閱制」,但核心業務路線應是「商業會員制」。據我有限的了解,《商業周刊》應是目前台灣唯一引進閱讀行為追蹤系統的媒體,它的大數據清洗與分析,早已運用到為廣告客戶量身訂作、活動會員招募等精準行銷上了。

改成會員制的《蘋果新聞網》,既然折損了流量,又不收費,自然圖的也是「客戶群」的商業潛力。據說,《蘋果新聞網》今年十月將重金引進美國《華盛頓郵報》(老闆是亞馬遜的貝佐斯)的閱讀行為追蹤系統;我想,無論成敗如何,依黎智英作事的魄力,屆時將可帶動台灣媒體生態的新轉變吧。

▲▼ 「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圖/作者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圖/作者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備註:「每日報」只是《天下》雜誌app的產品線之一,主力產品為「全閱讀」,付費方式也改以「季」為單位。而《金融時報(中文網)》之前開放給非付費會員的文章幾近於零,現在開放近半數內容供免費閱讀;看來,收費訂閱對流量的折損壓力不小。

熱門文章》
►除了退黨,蔡總統還能放四大絕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康Sir的編輯七力」粉絲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