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夜市抵用券」拚經濟 賠了夫人又折兵?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讀者在FB問我,只要瞭解基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經濟部推出的「夜市抵用券」(簡稱「抵用券」)對於促進經濟的成效有限,為何政府還是要強勢推出呢?到底,庶民經濟的話語權在誰身上?

學經濟學的目的,是避免被經濟學家所欺騙!

這話問得好,這讓我想到英國經濟學家喬安‧薇奧麗特‧羅賓遜(Joan Violet Robinson)說的一段話:「學習經濟學的目的,其實不是要回答經濟問題,而是學習如何避免被經濟學家所欺騙!」所以,瞭解經濟學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知道經濟體系運作的脈絡與邏輯,對於政府所提出的經濟政策,才不會被表面的經濟數據所蒙蔽。當然,庶民經濟的話語權應該在庶民身上才對,但首先,如Joan Violet Robinson所言,先學習經濟學。

▲經濟部推出的「夜市抵用券」(簡稱「抵用券」)對於促進經濟的成效有限,為何政府還是要強勢推出呢?(圖/記者陳涵茵攝)

夜市抵用券拚經濟,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在「逛夜市,用夜市抵用券拚經濟?」這篇文章早就分析到,住宿旅客用了住宿補助之後,是否還有誘因會使用「抵用券」嗎?這涉及到機會成本。住宿旅客為了200元的「抵用券」,跑一趟附近(還必須可以使用抵用券)的夜市,他必須付出交通成本(有的民宿與飯店很偏遠)、時間成本,以及犧牲其它選擇(如當地其它的觀光景點),只為了免費獲得200元的消費抵用,這現象不就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只為去夜市花掉「抵用券」,又,有多少消費者會去夜市消費呢?這,合乎理性嗎?

我當時預期的結論有三點:

第一,200元的「抵用券」的使用率絕對不會100%;

第二,經濟部高估邊際消費,並不實際;

第三,國旅變逛夜市,不會提升旅遊品質。這不就是庶民經濟嗎?

如果大家還記憶深刻的話,2009年發行的「消費券」,政府預期與實際的成效出現很大的差距,到底是樂觀估計還是誇大效果,很多人都心理有數。當年多少經濟專家批評此舉,政府還不是「自反而縮」,而事實上,卻應該是「自反而不縮」才對啊!(「自反而不縮」的意思是反省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道理,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

果不其然,經濟部在10月29日的新聞稿指出,「抵用券」目前為止發出182萬張,但迄今只收回47萬張,使用率才25.8%。這當然可以「寬鬆」一點解釋,是因為「抵用券」的使用時限是到今年底,政府「尚有機會」繼續增加誘因,提高使用率。但經濟部混淆的是,這「抵用券」是發到旅宿業者而不是住宿者身上,住宿者可不會對未來還沒發生的「抵用券」而「不急於使用」,因為這張券壓根也還沒到住宿者手上啊!

更弔詭的是,夜市這種標準的地下經濟,經濟部如何準確的估計「抵用券」的貢獻度,而且還鼓吹地下經濟消費?這不就「賠了夫人」還「折兵」,拿稅收補貼還收不到稅收!

▲夜市這種標準的地下經濟,經濟部如何準確的估計「抵用券」的貢獻度,而且還鼓吹地下經濟消費?(圖/記者張一中攝)

百貨公司折價券與「夜市抵用券」

「抵用券」和當年的消費券不一樣,消費券視同新台幣,沒有消費的限制。總的來說,「消費券」總預算是837.36億元,未兌付的金額也才8.87億元,占比為1.1%。這道理很簡單,政府發消費券等於送了3,600元,怎會不花呢?

但收到「抵用券」就像百貨公司寄給你的消費折價券一樣。我們家夫人說,假定百貨公司給我一疊1萬元的折價券,條件是滿千折百,算一下,我得消費滿10萬元,我才有機會用掉這1萬元的折價券!

我會因為收到消費折價券,就傻傻的跑去消費逛百貨公司,用力幫百貨公司拚經濟嗎?想像一下,百貨公司根本不會傻傻的給我一疊現金抵用券,讓我無條件使用!如果不會,政府補貼200元的「抵用券」,怎會預期我可以再提升400元的消費金額?別忘了「消費券」當年的成效不彰,其中一項原因是「消費券」恰巧替代了日常消費支出,意思是邊際消費很難被刺激,又,「抵用券」的效果怎會奢望刺激出兩倍的邊際消費?

這道理,不是很簡單的庶民經濟嗎?

熱門推薦》

►你所不懂的「星巴克經濟學」

►哥買的不是AirPods Pro,是信仰!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