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選舉另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民眾在兩岸政策的主張選擇放棄「避險」。(圖/記者陳雕文翻攝)
●張登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一如在野黨候選人「蓋牌」前多項較有公信力民調預期,執政黨以相當大的優勢贏得總統與國會兩項選舉。
民眾揚棄「制衡」,台灣政壇「中間地帶」消失
這個結果的跡象在9月以後就很明顯,所以並不令人意外。但是總統選票在下午四點開票後約半小時就拉大到4:6的差距,還有就是總統與立委選舉民眾黨、親民黨和小黨得票都比預期低不少,對比選前宋楚瑜、柯文哲、郭台銘的活躍與政見會不錯的表現,可知就算小黨選擇激進,或有大咖加持,台灣民眾並不打算給小黨太多機會。這比國民黨大幅落敗更值得關注,直接的意義就是小黨「制衡藍綠惡鬥」的主張宣告失敗,而選前少數從小黨轉而投靠執政黨的民代或參選學者,雖被抨擊為拋棄本家、涉嫌投機,結果證明堅持小黨理念沒有出路,識時務是明智之舉。
▲此次選舉結果,讓2018年大勝的台中與新北岌岌可危,「後柯」時期的台北市,也可能成為執政黨未來的囊中物。圖為9日韓國瑜凱道造勢。(圖/記者李毓康攝)
選前執政黨強勢動員年輕與青年選民可謂大成功,但目前還沒有資料可以進一步分析「世代對決」是不是主要決定性因素。但國民黨與部分小黨的挫敗除開啟未來台灣政治版圖「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的全景,同時也使失去立委支撐的國民黨,有在2022年被拔除許多地方執政權的風險。不僅2018年大勝的台中與新北岌岌可危,「後柯」時期的台北市,也可能成為執政黨的囊中物。這原本應該使部分藍營人士更向「中間」修正,但選民在施政成績大有爭議下,放棄民主國家政黨政治的「制衡」考慮,等於開空白支票給蔡總統。這也已使台灣光譜的「中間地帶」進一步消失。
香港效應導致對陸脫鉤逐漸成主流意見
此次選舉另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民眾在兩岸政策的主張選擇放棄「避險」。也就是更加確認要對美一邊倒和對大陸採取更切實的社會、經濟「脫鉤」政策;這與內政上揚棄制衡,是一體兩面。背後共同的邏輯,當然是執政黨援引香港風潮,成功建構藍營、民眾黨、親民黨都屬「親中」、「綏靖」的連結。如所周知,國、親、民眾等黨派不贊成直接與北京叫陣,民進黨卻把任何有條件接觸北京的主張,都打成扈從、投降北京的「一國兩制」。
▲選民在施政成績大有爭議下,放棄民主國家政黨政治的「制衡」考慮,等於開空白支票給蔡總統。這也已使台灣光譜的「中間地帶」進一步消失。(圖/記者李毓康攝)
執政黨發言人林靜儀選前對台獨前景明白的闡述,雖以當事人離職降溫。反滲透法通過多日,總統尚未公告施行,都只是象徵性小踩煞車,以免縮小勝差。但選前層出不窮的政治人物和網民對在野各黨領袖、家人及其網路、草根支持者的嚴厲修理,甚至不時傳出公權力失去中立而扮演某種角色,卻因執政黨對多數媒體與網路已有絕對優勢的影響,形成與支持網民,特別是活動能量最大、聲量最高的年輕網民的共伴強化效應,成功壓制住任何在野陣營與民眾訊息傳播的動能,這也才逼使韓營轉向「民調蓋牌」、「出擊媒體」、「現場造勢」的策略企圖突圍。但現在可以斷言突圍失敗,因為失去空軍就近乎失去勝利。
蔡總統小踩煞車,也表示她知道完全脫鉤的困難與「一邊倒」的實質風險。但以主權危機抹紅在野各黨,不僅贏得網路能量最大的年輕世代支持,也得到需要反制「中國崛起」的西方國家媒體與政治人物「不拘小節、毫無保留」的力挺。如此將使她除了更加強對抗,已很少退路。其理性決策空間大幅縮小,連帶也使兩岸政治對話更困難。而兩岸社會對抗的氛圍將升至一個新高點,這是最大的風險。
熱門推薦》
►【2020大選】一場過去與未來的戰爭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