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台大醫學系畢業,從事翻譯、圖文創作、業餘歷史研究,以及產業研究,主要關注生醫、能源,以及內容產業。現任台灣民眾黨顧問。
蒸口罩解決口罩之亂?該還布口罩一個公道了!「口罩之亂」發展到越來越離奇的劇本,先前大眾無頭蒼蠅般亂搶口罩時,有人突發奇想把一次性醫材拿來「消毒」重複使用的鬼點子,於是「開發」出電鍋加熱消毒口罩的手段。
當時政府原本預期不可,食藥署稱這樣做會破壞口罩結構,不料「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改口,稱經過「實驗驗證」後,發現原來是可以的,指揮中心與政務委員還帶頭示範電鍋蒸口罩,此一與先前矛盾訊息傳出,民眾嘩然。
葉毓蘭示範 加熱口罩有危險性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葉毓蘭馬上親自示範,政府竟然帶頭示範這個瞎招有多危險,她拿氣炸鍋去「炸」口罩當場起火冒煙。
消息傳出後,葉毓蘭被輿論砲轟得體無完膚,悲憤稱「我不是白癡」。葉毓蘭的行為是不是白癡,自有公論,但是她的示範,顯示政府此一宣導絕對有問題,因為全台灣基本理化常識缺乏,程度等同葉毓蘭的人民絕對不在少數。
拋開藍綠政治眼光,實事求是的思考:別忘了葉毓蘭可是北一女畢業,還念到博士。如果葉毓蘭都會犯這種毛病,那麼全台灣會搞出同樣狀況的台灣人有多少?就算只有1%,也是23萬人,其中難道不會有人因而釀成嚴重火災?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葉毓蘭是否「我不是白癡」,我們還真的要感謝葉毓蘭,多虧她趕緊做了這個示範,丟臉到全台灣,讓全台灣原本可能會做出一樣事情的人,現在都不會去做了。
幸好總統蔡英文並不跟隨這場鬧劇,稱「我不會蒸口罩,但我會很珍惜手上有的口罩」。只能說,總統是對的!不要去學搞電鍋蒸口罩這種瞎點子。
口罩加熱真有防疫效果?
指揮中心稱,經過「實驗驗證」後可行。試問:何謂實驗驗證?若要實地驗證「電鍋蒸口罩的防疫效果」,必須要做的實驗如下:
一、把口罩先塗上確定有活性的冠狀病毒,拿去蒸過後,去讓人接觸,看會不會感染。(測試電鍋乾蒸消毒的效力)
二、把口罩蒸過後,讓確診的病患戴上,對著健康人咳嗽,看會不會感染。以及,讓健康人帶上,讓確診病患對著他咳嗽,看會不會感染。(測試所謂「口罩的結構」是否還具有阻擋病毒的能力?)
請問,防疫關頭,有人會去做這種找死實驗嗎?我想全台灣人一定都相信,政府沒有這麼「我不是白癡」到會去做這樣的實驗。
外科口罩「一次性」用途 不宜重複加熱
所以,所謂的「實驗」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食藥署是對的──「先前」是對的──加熱外科口罩,的確應該是會破壞口罩的構造。
外科口罩的三層材質分別是:內層貼臉層由聚丙烯與聚乙烯混合,中層過濾層為聚丙烯材質,表層防水層也是聚丙烯。
一般商用聚丙烯融點為攝氏160度,這也就是為何許多民眾用電鍋蒸口罩,接觸到電鍋壁,口罩悲慘的融成一灘的原因,因為電鍋壁就是攝氏160度。
沒有碰到電鍋壁,蒸完了外表上看來沒問題,難道就是好的口罩嗎?聚丙烯是一種熱塑性材質,所謂「熱塑性」,就是像寶特瓶一樣,遇熱會軟化變形。
聚丙烯因為是安全的食品容器用塑膠,常用來作為各種食品容器,許多家庭主婦常發現,不小心把容器放到離熱源太近,容器的表面就會明顯變成融化狀,有這種災難回憶的家庭主婦都會想到,那口罩纖維豈不是也會發生一樣的事?這就是之前食藥署警告「口罩結構可能破壞」的原因(那為何現在又要改口呢?後述。)
更別說,外科口罩是因應醫療場所的高風險環境,設計上原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結構、材質、成本、耐用性上通通都是以「一次性」為原則設計製造的,原本就不能重複使用。
戴過外科口罩的人很快就會發現,例如外表的防水層,其實很薄相當脆弱,戴一整天就常常部分磨損了,尤其是如今為了趕工,使用者發現口罩還有進一步普遍變薄的現象,更容易損耗。
食藥署很清楚 拋棄式口罩不能重複使用
過去醫界曾經爆發將一次性使用的手術耗材重複消毒使用,被視為嚴重弊案,這不僅是因為本該用過就拋棄的醫材重複給其他人使用,有交叉感染危險,更因為一次性醫材根本沒有耐用性設計,重複使用會產生各種瑕疵危害病人。
外科口罩也一樣,根本就不該拿來重複使用,即使食藥署示範蒸口罩,也還要提示只能重複用 3~5 次,這就表示食藥署其實心中很清楚:一次性拋棄式口罩是不能重複用的。
擋自己的飛沫 「布口罩」比外科口罩好
食藥署當然不是故意要坑騙國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食藥署不敢告訴國人的真相:戴口罩從來都不是為了「防護自己」,戴口罩最有效的作用,其實是把自己說話、咳嗽、噴嚏時,產生的飛沫擴散範圍縮到最小,而「防護別人」。
這個防護別人的作用,不要說「口罩結構可能破壞」或是表面防水層磨損的口罩,就是根本不要用外科口罩,只用「一般布口罩」就好,也一樣有效(事實上布口罩更有效,後述)。
食藥署心知「口罩結構可能破壞」根本是假議題,自然敢於推翻先前的說法。
電鍋蒸口罩示範,讓許多即使是一貫親綠的知識分子都覺得邏輯不通,心生質疑:口罩如果真的攔截了病毒,應該一回家就丟棄,而非大費周章還拿來蒸,過程中手都不知道摸到汙染物幾次了。
毒物專家顏宗海醫師委婉的說:「口罩上可能沾有污染物,利用同一個電鍋蒸食物......怪怪的」,有這樣懷疑的學者與一般民眾也不少,前師範大學校長黃光彩也質疑:「你會用醫院使用的器具,去跟做吃的食物一起用嗎?」
這個邏輯矛盾,其實也同樣,並非食藥署故意坑騙人民,而是食藥署心知:實際上外科口罩從來沒有「防護自己」的作用,全民戴口罩真正的功用,是把感染者自己的飛沫擋住,以「防護別人」。感染者反正自己已經感染,所以操作蒸口罩時,碰到自己的污染口罩也無妨。
食藥署做出這些矛盾,讓人民懷疑、不解的指示,根源在於食藥署不敢挑戰人民的「防護罩迷信」。
實際上,以美國為首,全世界各國的疾病管制局,自始至終所發表的衛教宣導,幾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醫用口罩在醫療院所有重大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戴「外科口罩」對防疫的效果並沒有明顯益處。
外科口罩無法過濾病毒 僅N95可以
一般台灣人迷信外科口罩可以「過濾」病毒,實際上真正對病毒有過濾作用的只有N95口罩。
一開始衛福部為了避免人民瘋狂搶光N95口罩造成醫療現場危機,所以聲稱一般人不用戴N95口罩,這決策是正確的。但是,或許為了「取信於民」,卻多此一舉的宣導一般人要戴外科口罩,還放任媒體炒作,聲稱什麼外科口罩有過濾層,一般布口罩沒有,所以一定要戴外科口罩,布口罩就是不行。
其結果,台灣人聽信之後,對「外科」、「醫用」兩字聽了就感到安心,把外科口罩當成安撫奶嘴瘋搶,造成至今未解的「口罩之亂」。
許多台灣人還瘋狂轉貼各國實驗,有人在身邊打個噴嚏,飛沫會如何飄的整個房間都是,以此自己嚇自己,死命認定一定要戴外科口罩來「過濾」,卻沒有多思考:「聽到有人打噴嚏的時候,正常人會大口吸氣,還是閉氣掩鼻呢?」
實際上,吸入飛沬的機率小之又小,倒是飛沫噴了一身,手摸的到處都是,回到家衣服一丟沾的家裡到處都是......「接觸」才是傳染的大宗,外科口罩的過濾層,又何德何能擋得住拿手摸臉呢?
▲「接觸傳染」為感染新冠肺炎大宗,但外科口罩的過濾層擋不了拿手摸臉。(示意圖/123RF)
國外實驗:「布口罩」攔截力高於外科口罩
那麼,到底外科口罩有沒有「過濾」病毒的作用?這個問題還是要看實地的實驗結果。
韓國研究團隊於4月6日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根據2009年對流感的類似研究,研究「確診感染的冠狀病毒患者,戴各種口罩,或不戴口罩,面前20公分處的病毒量比較」。
很多台灣人不解為何是實驗讓患者戴口罩,而不是實驗讓健康的人戴口罩看「過濾」能力,其實該實驗和先前流感實驗之所以是這樣做,就是因為國際常識就是戴口罩「防護別人」,根本連考慮都不考慮「防護自己」這種安撫奶嘴式迷信。
實驗結果,以病毒量最大的病人來說,「沒戴口罩」咳嗽,面前20公分處的病毒量是3.23 (單位為每毫升病毒量對數值);戴「外科口罩」則為3.26;戴「棉布口罩」為2.27,其他病人的狀況大多類似。戴外科口罩與不戴差不多,戴棉布口罩病毒量略為較少。(資料來源請點連結)
▲ 研究顯示,布口罩攔截力高於外科口罩,外科口罩幾乎等於沒戴。(圖/譚艾珍提供)
研究團隊的結論是:有沒有戴口罩沒有明顯差別。不過,這是因為此研究測量面前20公分,咳嗽時會把口罩往前吹,許多飛沫會從口罩側邊漏出,因此面前20公分處當然還會有大量飛沫。若研究團隊測量較遠處,想必會發現有無戴口罩會有差別。
另有其他實驗表示,口罩能有效擋下配戴者講話時噴出的飛沫。
但對外科口罩迷信來說,這個實驗最重要的發現是:布口罩比外科口罩有效,外科口罩幾乎等於沒戴。也就是說,不論從「側邊漏氣」的部分,就是「正面」也沒能擋住任何飛沫。所謂「過濾層」與外層防水層,都根本沒能擋住氣流攜帶衝出的飛沫,反倒是棉布口罩的病毒量明顯的少一截。
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布口罩純粹的厚度,比起薄的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所謂「過濾層」攔截力要高。何況,接觸水本身就會讓過濾層的靜電層失效。
外科口罩迷信 成為口罩外交攔阻
外科口罩的過濾層,是設計來過濾手術時,電刀產生的油煙微粒等等,本來就不是設計來攔截飛沫。畢竟,哪個病人會在手術中打噴嚏?
就在台灣示範蒸口罩的時候,美國醫療總監則是強調一般人可用布口罩,若缺貨,還可自製簡易布口罩。美國醫療總監親自上場示範,把一般的毛巾、手巾、短袖上衣,折疊後兩端綁上橡皮筋,就是好用的布口罩了。
美國這樣的宣導,也是為了「全民戴口罩」做準備,一般人全面戴上布口罩,是相當有效的防疫做法,但部分台灣人卻嘲笑「土製布口罩」,自認電鍋蒸一次拋棄性口罩比美國還高明,渾然不覺這跟中共大躍進時期「超英趕美」的精神沒什麼兩樣。
外科口罩迷信如今已經開始對政府的防疫與國際外交措施產生嚴重阻礙,指揮中心讓陳時中戴上口罩,顯然與美國思考相同,是為了之後「全民戴口罩」做準備,卻擔心人民迷信一次性的外科口罩,導致口罩不足,才出此下策,帶頭蒸口罩。
外交方面,政府想利用台灣的製造實力,在疫情中打好國際外交戰,卻害怕人民覺得「安撫奶嘴被搶」反彈,結果民進黨團書記長鍾佳濱還要發起「我夠用、支援你」運動,要民眾「每14天省下一半的口罩量」來捐給盟邦,聽在人民耳中非常刺耳,結果正確的外交運作卻在國內遇到阻力。
推廣布口罩 有助口罩外交、減少垃圾
釜底抽薪之道,就是乖乖承認:一般人民根本不需要戴外科口罩,只需要準備布口罩。
外科口罩就是專供醫療院所中醫護人員一次性拋棄、隨時用過就丟用的;一般人民使用可重複性利用的布口罩,準備三個,每天回家後,用漂白水洗過晾乾,輪替使用,就能用到天長地久。根本不需要人人大排長龍搶口罩,搞什麼幾天幾片還「實名制」。
政府可放心推動「全民戴口罩」也不用擔心口罩不足,外科口罩放心拿去援外,人民也不會恐慌抗議;人民想戴什麼豹紋的,還是至自創的文創口罩,都可自製自便。
更不會造成用過口罩垃圾滿天飛,台灣政府為了一隻吸管插到海龜鼻子就要禁塑膠吸管,如今一次性口罩已經飄的全球海域到處都是,材質主要是聚丙烯,也是塑膠的一種,哪天海龜被口罩摀鼻子,又要怎麼說呢?
熱門點閱》
► 何志偉/現在換我們守護時中,部長已連續工作八十多天,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新冠肺炎恐致「菜瓜布肺」當你倦怠、慢性咳嗽、呼吸困難 小心是「肺纖維化」!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