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厚之/韓國瑜若被罷免 支持者會再給一次機會?

●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距離6月6日高雄市長罷免投票,只剩下不到40天了。從韓國瑜陣營遞狀聲請停止罷免案,以及磐石艦案後,韓國瑜一連串的大動作可以清楚看出,韓陣營對於罷免案,顯然有不同於以往的思維。

▲ 韓國瑜過去3個月的聲量變化。(圖/翻攝網路溫度計

韓陣營放棄「降溫」 號召韓粉歸隊

韓國瑜在總統大選敗選後就宣布回歸市政,從網路聲量變化可以清楚看出,韓國瑜過去兩個月刻意壓低聲量,聲量持續走低,單日聲量最低時甚至不到3000。

但在4/7高雄市選委會宣布罷韓二階段連署過關,韓陣營於4/8遞狀聲請停止執行之後,韓國瑜的聲量就出現反轉。

4/17中選會確定罷免案於6/6投票,4/18、4/19磐石艦爆發疫情之後,韓國瑜對疫情就開始有一連串要求普篩、疫調、兵推等等的大動作,韓國瑜的聲量自然也就隨之飆高。

從韓國瑜臉書的發文頻率,可以更清楚看出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韓國瑜大致維持一天兩篇的發文頻率,內容多半是政績或重要市政訊息;4/18當天韓國瑜臉書僅有一篇貼文,但到了4/19之後,韓國瑜的發文頻率就提高到每天3、4篇的水準。

很顯然的,韓陣營已經放棄「降溫」這件事,準備開始號召韓粉歸隊。

▲ 自磐石艦爆發疫情,韓國瑜開始要求普篩、疫調、兵推。(圖/記者洪靖宜攝)

面對罷韓 韓將直球對決?

根據媒體報導,韓陣營面對罷免案有四種推演,過與不過各分兩種情況。

在挺過罷免案的情況下,分成安全與低空掠過;在被罷免的情況下,則分成忍氣吞聲仍被罷與直球對決被罷等兩種情況。

而韓陣營對於挺過罷免案,顯然已經不抱期待,所以認為忍氣吞聲被罷,是最糟的狀況;而直球對決,把話講清楚、檢視罷免案的正當性,至少還可以凝聚韓國瑜的政治能量。

韓陣營的想法顯然是,如果被罷免是無可避免的結局、如果委屈也無法求全,就不如利用最後這一個月多的舞台,為下一個位置做準備。

放眼國民黨內,韓國瑜縱使被罷免,仍是最有人氣的政治人物;只要韓粉能夠歸隊,韓國瑜在國民黨內依舊無人能夠撼動。

▲ 單厚之認為,韓國瑜即使被罷免,仍有人氣。(資料照/江啟臣)

不分藍綠 敗選挫折難以回復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韓陣營的計算不能算是錯,但卻有點過於樂觀、單純、一廂情願。

回顧台灣的政治史,不管藍綠政治人物,每一次的敗選都是致命、難以回復的挫折。

周錫瑋當年台北縣長不能連任,之後選舉就沒他的份;胡志強市長連任失敗,幾乎就退出政壇;吳志揚桃園縣長輸了,結果連立委也輸掉。

即便像是2016年的馬英九、2014年的郝龍斌,雖然不是自己選輸,但在自己任滿隨即遭遇大敗,政治行情也都一落千丈。朱立倫的狀況相對比較好,也是因為侯友宜選上了新北市長。

▲新北市長侯友宜28日視察鶯歌防汛工程整備重點場所。(圖/記者羅婉庭攝)

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向來被認為比較強韌,但看看2018年敗選的縣市首長們,雖然能夠入閣尋求新發展,但回頭選舉這條路,也都幾乎是斷光了。

韓國瑜挫敗兩次,還能浪子回頭?

敗選、無以為繼的尚且如此,更遑論是被罷免的政治人物?不管韓國瑜過去曾經如何捲起韓流、曾經有多少韓粉為之瘋狂,但若經過1/11、6/6兩場挫折之後,再也不會有人把他視為國民黨的救世主、中興的希望、勝選的保證。期待有了落差,也就難以激起同樣的熱情了。

2018年的韓國瑜,是台灣政治少見的傳奇。但若被罷免,之後想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選舉上再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尤其韓國瑜已經是「浪子回頭」過一次的人,如今卻又敗盡所有的政治資產,有什麼立場要支持者再給一次機會,相信還有第二次的浪子回頭?

▲ 高雄是韓國瑜創下政治顛峰的起家厝。(資料照/ETtoday新聞雲)

高雄是韓國瑜寫下奇蹟的地方,高雄是韓國瑜創下政治顛峰的起家厝。高雄是韓國瑜的南瓜馬車,如果沒了高雄,韓國瑜立刻就會變回一文不值的灰姑娘。

韓國瑜和韓陣營如果對於未來還有任何期待,就應該瞭解韓國瑜現在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凝聚能量,而是如何展現誠懇的態度跟高度。

人氣可用、不用可惜、凝聚人氣、徐圖未來,這幾個字不正是去年韓國瑜錯誤方程式的總和?

敗選至今不過一百多天,韓國瑜似乎又要用同樣的方程式,決定自己的未來。

熱門點閱》

► 林忠正/韓國瑜勿操弄普篩達成「反罷免」目的,藍軍喊封城、普篩,伺機打爛防疫成果?

► 吳崑玉/「封城」超前部署背後的政治焦慮

► 苦苓/韓國瑜認輸了!「自我毀滅」來得又急又快!

► 韓國瑜用「三個小動作」反罷免 高雄人怒了!

► 媽媽盟/羅志祥,開放關係運動下的「受害者」?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

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