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之於台灣國防有其重要地位,但台灣長期無法獲得外購潛艦。(圖/翻攝自中華民國海軍官網)
●王志鵬/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畫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畫督導官,現為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
台灣自製潛艦計畫(IDS)預於2020年12月進入建造階段,設計過程分為二大區塊:船體和動力系統部分由台船公司負責,諸多外國技師進行協助(荷蘭、英國、德國、度等);戰鬥系統裝備則由中科院負責,美國主合約建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次合約商雷神公司協助,系統整合最後則交由美國海軍進行協助,姑不論此過程能否順遂或是困難重重,但現今仍有一最大的問題困擾著海軍。
現今全世界先進潛艦設計,「絕氣推進系統」(AIP, 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已成為標準配備,主要原因就在於即使目前潛艦所使用的電池再進化,儲存的容量再提升也已達極限,潛艦在潛航72小時之後就必須執行呼吸管航行進行充電,然而在執行呼吸管航行所產生的噪音和紅外線洩漏的能量與軌跡,存在遭敵方海空反潛兵力偵獲,若配備「絕氣推進系統」(雖然各類型AIP仍存在其優缺點),則至少能於水下採取寂靜航行2至3周左右的時間;相對現行先進水面作戰艦的「雷達、光學、紅外線」綜合偵潛系統的性能大幅提升,若潛艦無「絕氣推進系統」,潛艦暴露自身的危機相當高。
台灣首艘自製潛艦當然在初步設計時也考量到這個問題,首先當然選擇過外四大類型商源的「絕氣推進系統」製造商(德國的燃料電池、瑞典的史特林引擎、法國的MESMA系統或日本的鋰電池系統,其他…),在上述的商源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提供時,才會轉而求其次尋找國內可能的替代性商源,並尋求外國技師協助進行設計、測試和安裝。
▲配有AIP系統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蒼龍級潛艦。(圖/記者李毓康攝)
問題就在於初步設計時,不論是獲得商源或沒有獲得商源,都必須進行評估以決定設計,因為各種不同形式的「絕氣推進系統」,其中重量、使用空間、系統裝備的配置與主動力推進系統的銜接,在設計上就存在極大的不同,若不先行確定,這將嚴重影響後續的「細部設計」,甚至實際的建造,並會衍生相當多複雜困擾的問題。
依據媒體的報導,台灣自製潛艦的設計已經完成了「初步設計」,進入「細部設計」,並計畫於2020年12月正式進入「建造階段」;此意即首艘潛艦的「初步設計」已經決定是否決定採用某類型的「絕氣推進系統」,或者因為無法獲得商源,根本不採用而進行設計;依據公開的資料顯示,2025年的首艘潛艦可能不具備「絕氣推進系統」系統,但是問題仍然還是存在!
▲總統蔡英文主持台船公司高雄廠「潛艦國造廠區動土典禮」。(圖/翻攝自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當進入「細部設計」時,是否要預留留設計「絕氣推進系統」的艙段空間(依據目前設計2500噸型的潛艦評估,至少約5-7公尺的艙段、約100至200噸左右的重量,甚至會更多);如果不打算預留,直接繼續完成「細部設計」進行後續建造,則未來當獲得商源之時,就必須再花一大筆錢重新設計;如果打算在設計上先行預留空間,那就必須決定發展的類型,暫時以增添其他「等重量、等空間」次要的系統裝備進行配重;當然也有可能就先行設計二份藍圖(有與沒有),不過問題還是在於能否決定類型,否則還是白費功夫。
這些問題遠高於目前將發生「系統整合性」的問題,但是海軍確實也無從選擇,只能下定決心斷然進行設計建造,等未來獲得「絕氣推進系統」商源時在做考量;然歷經5年設計建造的首艘潛艦於2025年下水測試,若第2艘或第3艘,甚至更後面的潛艦,才開始考量裝設「絕氣推進系統」的問題,再次設計建造的時程將拉得更長,經費也會大幅升高,到時能否符合台海已經轉變的實際作戰需求,確實難以評估而仍未可知,因此稱首艘新型潛艦為台灣「實驗等級」的潛艦並不為過,而這將耗費10至15年甚至更多時間和財力。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2025年的首艘國造潛艦可能不具備「絕氣推進系統」系統,若第2艘或第3艘,甚至更後面的潛艦,才開始考量裝設問題,再次設計建造的時程將拉得更長,經費也會大幅升高,到時能否符合台海已經轉變的實際作戰需求,難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