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編裝的驗證期程漫長,我國的驗證效率出奇的快,這究竟是「神話」、還是「鬼話」?(圖/軍聞社)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日前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要求國防部,就「聯合兵種營」相關試行驗證方式丶成果及後續推動方向提出書面報告,以利國會監督。國防部本週已將「聯合兵種營編組調整執行概況」報告送交立法院。
但不報還好,一報又立刻引起國人的關注,跟上個月「提升後備戰力」的專案報告簡直就是翻版,越報告就讓外界的疑惑越多,讓「聯兵營」的相關驗證議題,不甘寂寞地上演「真實」、「謊言」的戲碼。
從去年(2019)開始陸續編成的7支「聯合兵種營」,在官媒的大內宣中用了許多了不起的稱號,這些包括:「1個營就能出去戰鬥」、「可恃戰力」…;但在外界也有官兵是暱稱是「憐兵蠅」(可憐的兵像無頭蒼蠅)、「可笑戰力」…實在搞不懂,為何國軍的訓練總會讓人有這麼大的認知落差?
而當全世界都在走向精兵之路時,許多國家也都在朝「合成營」這一類的部隊方向走,但唯獨我國的進展神速,成效簡直令人匪夷所思!報導中宣稱「聯兵營」均通過11類、42項的「編制效益」及「綜合戰力」驗證,不知道是我國陸軍官兵具有驚人且過硬的軍事素質,還是我軍的裝備都是唾手可得?驗證成效恐怕連美國都要自歎弗如啊!
▲陸軍已完成7個打擊旅及1個地區指揮部,合計23個「聯兵營」的編組。(圖/軍聞社)
看看媒體報導與軍方官員在國會被質詢時的回答時宣稱,陸軍已完成7個打擊旅(各下設3個)、1個地區指揮部(下設2個),合計共有23個「聯兵營」的編組。
但檢視其中將機械化步兵、迫砲、裝甲兵、反裝甲飛彈、防空飛彈、無人機,與一些其他軍種聯絡官湊合而成的部隊編制,歷經4個月的編裝實驗(108年8月至12月進行編裝實驗),就成為一個新的名詞--「聯合兵種營」;而且後續區分2個梯次,分別於109年1月1日及6月1日再編成其他7支(6個打擊旅及1個地區指揮部)。
才短短多久的時間而已,現在陸軍幾乎要把「聯兵營」編到滿街跑的程度,效率之高,無不令人咋舌。看似如此成功的驗證績效與過程,應該可以提供外軍做參考,讓外軍可以跟「防疫」作為一樣來台朝聖兼取經!
▲陸軍編列將近7.8億元預算採購50套無人機,訪商機型與海巡署現役無人機類同,但也得等到2022年才能獲得。(圖/黃竣民攝)
但軍方說「聯兵營」配合M1A2T主力戰車丶人攜式「刺針」飛彈…等主戰裝備的獲得,能讓打擊部隊的「平均機動速率」,將可大幅提升至70公里/時(較過去增加了20公里/時),有效發揮「聯合兵種營」快速機動應援的作戰特性…。
拜託!有人是這樣在計算部隊機動速率的嗎?先問問那108輛M1A2T戰車是如何分配(每個「聯兵營」配一個連嗎)?人攜式防空飛彈來了嗎?無人機又在哪呢?
▲「聯兵營」中的各型車輛裝備,戰車、輪(履)式甲車、卡車、悍馬車混雜其中,部隊戰術機動的速率不能以平均速度計算。(圖/中華民國陸軍)
如果軍方只是把採購的裝備,依其帳面上的性能數據做紙上談兵而拿出來說嘴,就可以對外宣稱「平均機動速率」達到70公里/時的神邏輯,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參考價值,只是盡呼弄立委與國人的效果而已,那還不如在每個「聯兵營」多配2架直昇機,讓「平均機動速率」直接破百公里/時,不是就可以更威武一些?更神速地能夠跨區應援作戰?
看看我們的老「巴頓」(M-60A3、M-48H戰車)能跑70公里/時嗎?M1A2T戰車哪裡能夠讓它極速開一個小時?目前連個影子也都沒看見(陸軍稱2022、2023年將各籌獲18輛、2024年28輛、2025年30輛、2026年14輛)。
只有輪車勉強達到70公里以上的行駛速率,但這也得在很理想的路況下才有可能;問題是這種「理想路況」在平時都很難了,戰時車隊還有戰術動作要做,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啊!
無人機也一樣,原有的「銳鳶」無人機已於2017年秋移撥給海軍的「海上戰術偵搜大隊」,目前陸軍訪商的機型與海巡署現役無人機類同,而編列約7.8億的預算採購50套無人機,也得到2022年才能先獲得14套(2023年交36套)。
▲人攜式「刺針」防空飛彈尚未到裝,「聯兵營」人員如何實施測評仍有待考驗。(圖/海軍臉書)
沒有人會否認未來「聯兵營」的打擊力將超越傳統「聯兵旅」麾下的戰車(機步)營,並在野戰防空、反裝甲與戰場偵搜能力各方面上獲得躍進。但這些都需要漫長的檢驗期程,不是隨隨便便就端出來一份報告想來大內宣,否則小心淪落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窘境。
畢竟紙上談兵容易,但是戰場上的力/空/時因素複雜,可不是那麼簡單,難道指揮參謀的教育都沒教?奉勸一句:「軍隊的訓練還是務實一點吧!」
▲德國陸軍復編一個戰車營,從國防部長宣布後到成軍服役的期程,需花費3年時間進行官兵的培訓與漫長的戰力驗證。(圖/德國聯邦國防軍)
在此也舉一個外軍的案例做對照,與去年我國推動「聯合兵種營」的概同時間,德國陸軍亦罕見地自冷戰結束後「復編」一個戰車營(第363戰車營)。規劃復編的期程則從2019年冬季至2022年冬季,總投資金額約5,500萬歐元(其中營舍整建約佔2,000萬歐元)。
該營雖然稱之為「復編」,但營內的主要連隊除了新組建外,也是從其他現役的單位中移編抽出,其中包括曾經在首度舉辦的「堅強歐洲戰車挑戰賽」(Strong Europe Tank Challenge 2016)中奪冠的山地戰車營部隊。目前單位的移編及組訓仍陸續進行中,尤其實彈射擊考核與各兵專長的鑑測評核更是重點,但卻沒有任何誇稱戰力天花亂墜的新聞傳出。
德國光是復編一個單純的戰車營要搞3年(還不是新編);新編一支數位化師早從2018年就進行裝備測評與假編成的節點試驗,預計2027年才能完成一支傳統師向數位化師的轉換(堪稱為「德國陸軍4.0」的大工程)。
▲越混雜的兵種編組,需要更長時間的組合訓練,不是部隊拉出來遛遛後,就想對外宣稱完成驗證。(圖/軍聞社)
而我國的「聯兵營」在編裝上相對複雜許多,軍(兵)種武器裝備與人員交織,光是要熟悉彼此的協同作戰上,連個準則都難產了,結果我國陸軍再次超中、趕美,難道別國的驗證靠「實彈」,我國的驗證靠「想像」?
盤點「聯兵營」中的各型車輛裝備,戰車、輪(履)式甲車、卡車、悍馬車…迄今,國人仍不知道那個營是齊裝滿員能拿上檯面炫耀。如果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無法說服社會大眾,那這樣的執行概況與驗證報告,何必在現在就吹噓成這個樣子。
如果記憶猶新的話,不妨回想看看當初1997-2001年推動「精實案」所編成「聯合兵種旅」的模樣,別忘了那同一批主戰裝備幾乎都還交接到現在的「聯兵營」用喔!怎麼20年後這一批戰(甲)車的性能更神勇了?也千萬別以為裝備到了,人員就自然會發揮出裝備的戰力,那也是要靠經年累月的訓練才有辦法,不是這種愛炒短線的軍風所能取代。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日前「聯兵營」宣稱已通過11類、42項的「編制效益」及「綜合戰力」驗證,驗證成效恐怕連美國都要自歎弗如!奉勸一句:「軍隊的訓練還是務實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