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潛艦國造」開工是築夢踏實 還是有夢最美?

我們想讓你知道…面對戰力嚴重不對稱的解放軍潛艦兵力,台灣是否要繼續投入鉅資在「潛艦國造」上,這則值得民眾與主政者再深思。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蔡英文總統上周參加「潛艦國造」動工典禮,並在典禮中宣佈啟動「潛艦國造」(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 IDS)的計劃,不過這麼多年以來,關於「潛艦國造」的議題早已爭論不休,而且歷經多任總統之後終於有點眉目,儘管距離成果能產出的時日還遙遙無期,但是在政府的大內宣之下,讓全民彷彿沈浸在一個自製潛艦美麗的夢幻氛圍中。

▲在「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後,是否才是真挑戰的開始,全民拭目以待。(圖/軍聞社)

以東北亞國家的潛艦軍力而言,日本、南韓都保有超過十餘艘常規潛艦的實力,而且潛艦的艦齡與整體性能上都遠較台灣優異,對岸的解放軍更不用提,039型系列不斷更新,幾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常規動力潛艦的主力型號,看在台灣的眼裡著實不是滋味,因為連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國在潛艦戰力上都還凌駕台灣之上!

如果一樣是冷戰期間昔日反共陣營的盟友,為何美國對日本、南韓海軍的待遇明顯有落差,歷任的美國總統都只願意協助台灣在反潛作戰(ASW)能力上的建構,唯獨就是遲遲不願意在潛艦軍力發展上,順水推舟幫台灣好好推一把,即便我國一再宣稱自己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但長久以來,看在美國人的眼裡其實也只是「雞肋」一塊吧!加上國內政治環境的紛擾,潛艦的獲得始終顯得困難重重。

國產潛艦終動工 好開始不等於「成功」

面對戰力嚴重不對稱的解放軍潛艦兵力,是否要繼續投入鉅額經費在這一款武器的研發及自製上,畢竟武器裝備的研發製造還與國內的工業能力及科技水準息息相關。「潛艦國造」的動工,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好的開始」,但真的會是「成功的一半」也未必,畢竟南韓與澳洲在主、客觀條件下都走得如此顛簸(澳洲花費20年、超過4,100億台幣,結果以失敗告終),就讓咱們繼續看下去吧!如果依照三軍統帥公開宣示的期程,假設讓海軍能於2025年獲得首艘潛艦,在目前什麼都是掛著「機密」的掩護下逃避監督,屆時會不會又是另類「慶富案」的翻版?這才是國人所關心的焦點,畢竟每每提到國軍的軍購案件,不論是「拉法葉弊案」或是「慶富案」都是屬於X億級弊案,如此怎麼讓老百姓相信與支持呢?暫且先不提國內目前究竟是否真有能力造潛艦,那種「8年下水、10年成軍」的口號言猶在耳!

仔細掐指一算,即便是購自荷蘭的2艘「劍龍級」潛艦,從1980年代末期抵台服役迄今,也紛紛都超過卅多年了,雖然在2018年11月透過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以台幣74億餘元計畫將3套「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委託美商做升級,而整個系統升級的計畫期程為7年,預計也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如果在一個現有系統中光做升級就要付出這樣的資源與時間,未來從開工之後才真正是挑戰的開始吧!畢竟對一個各項「紅區裝備」(管制裝備)都要花大錢、迂迴進口、軍規與商規裝備混合使用、先進技術與科技廠牌雜如「八國聯軍」的「國造」潛艦,其製造風險之高、技術難度之大,也難怪美方對此一直抱持著保守的態度,而最早海軍從2018年12月26日就在立院針對潛艦的主、次裝備輸出許可均已獲得,後來此說法反反覆覆也出現過數種版本,直到今年11月下旬還坦承,就潛艦戰力最核心的戰鬥系統及數位式聲納,尚未取得美方輸出許可。

▲即便是購自荷蘭的2艘「劍龍級」潛艦,從1980年代末期抵台服役迄今,也紛紛都超過卅多年了,目前正在進行戰鬥系統的升級案,預計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 (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與國內軍迷歡欣鼓舞的心態相較,可能大家還得多冷靜、理智一些!

其實國人對於此建案也不需要過度瘋狂與樂觀,聽聽中科院副院長的說詞:「國造潛艦的性能不會超越現有的『劍龍級』潛艦,潛深200公尺就是極限,但能裝備各式魚雷(含美軍售台灣的MK-48 Mod6 AT型魚雷)。」便可以想像未來國造潛艦的戰鬥力,究竟是屬於哪一個等級了!那再對照看看鄰近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蒼龍級」潛艦,不但是常規潛艦裡數一數二的先進裝備,搭載了「絕氣推進系統」(AIP),平均造價也只有約165億元新台幣;但台灣潛艦國造的原型艦,光是設計加建造的經費竟可高達530億元,幾乎比國際市場的合理價格超編約400億,國人究竟能不能接受,就等著案子曝光後的社會反應吧!

▲日本的「蒼龍級」潛艦,不但是常規潛艦裡數一數二的先進裝備,除搭載了「絕氣推進系統」(AIP),平均造價也只有約165億元新台幣。(圖/海上自衛隊)

主政者無需誇大潛艦效用

試問,如果到了2025年,台灣的國造潛艦還只能是組裝出1980年世代的潛艦水準;而當時花費約3.5億美金採購,現在卻要花費數倍於此的費用去「組裝」,就彷彿像電動車已經逐漸取代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成為趨勢,台灣卻又要花大錢走回頭路,再去從頭研製、組裝內燃機的汽車一般,其「必要性」與「未來性」是否能符合國人期待,恐怕是當前政府除了大內宣以外,更要說服國人的工作。

▲在不對稱作戰的概念下,台灣是否還要繼續投注大量資源與時間在潛艦這一項武器上,則值得探討。(圖/中華民國海軍全球資訊網)

潛艦,或許具備特殊的作戰優勢,也是讓台灣軍備造成缺憾最大的項目之一,但是台海作戰的條件與主動權,的確也有它的「易損性」與「脆弱性」存在,實在也不需要過度誇大其效用。尤其在「不對稱作戰」的思維下,如何結合國家的環境條件,研製具備「未來性」的武器裝備選項,而不是花費龐大的資源與時間在鬼打牆,還敲鑼打鼓去組裝出「一推出就過時」的產品,畢竟以這樣龐大的資源,能夠發展的選項也不少啊,或許國人也該思考不同的路徑!

熱門點閱》

► 王志鵬/潛艦國造開工 艱困才剛開始

► 宋兆文/共機擾台成本高 防空飛彈應代勞

► 軍事家/烈嶼守備大隊戰車翻覆事件探討新戰車撥補

► 陳一新/伊朗核武之父遇刺身亡 中東從此進入多事之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

「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