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清
我曾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附近的餐館,看到一副極為有趣的對聯:中華人民共喝國,共產主義酒是好。中國大陸的飲酒文化讓我又愛又恨,酒量是膽量,酒瘋是作風,在小店叫上一些烤串,老闆在一旁炒個兩盤下酒菜,手裡叼個煙,大夥天南地北湊合著,興致一來桌上又多了幾瓶啤酒,平時三五好友相聚如同小戰場,但訓練酒品就是從這種小地方開始累積,這種庶民文化其實極有風味!位於北大的西門雞翅就是這樣好玩的店,桌上若是沒有這幾瓶燕京啤酒,北大學友很難分析出方文山在歌詞創作風格其實和胡適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改革倡議,竟然有精神上的關聯;場景換到清華大學的西門雞翅,若非幾杯二鍋頭下肚,這群團派學生不會告訴你清華校園內大興土木,其實牽扯到中共十八大政爭如何地暗潮洶湧。
場景換到稍為正式的餐宴,和你喝酒者不再是同儕或學生,而是年齡或資歷比較深的前輩,聚餐飲酒本質上存在一種目的性,喝上一頓酒,省去九千九,請吃ㄧ頓飯,省去幾十萬,你也不知道老闆或領導私下又帶了什麼酒,但他們都強調這絕對不是假酒,如果是圓桌包廂便顯得更危險,此時飲酒氣氛如同一個競技場,每個位置的桌上起碼放三個酒杯:開胃的啤酒杯、舉杯的紅酒杯及敬酒的白酒杯,從初次見面請多多指教的禮貌性敬酒,到為了兩岸統一或中華民族團結強盛的一飲而盡,所謂酒後吐真言,敬酒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畢竟在中國大陸的喝酒文化,就是要顯現你沒酒量,就是沒膽量,酒瓶代表著你有多少水平,會喝就是代表有面子,這點兩岸的飲酒風格倒是十分雷同,能千杯不醉者,堪為領導才能。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做為媒介可以產生很多用途,但什麼是好酒?基本上是投其所好的問題。某次,一位來自東北赴上海唸書的朋友,看到我在商店挑青島啤酒表達略為不滿,於是順手幫我換成哈爾濱啤酒,並表明:這瓶我請了!筆者對燒酒或白乾的種類也是好惡分明,茅台是遠近馳名的天下好酒,其蒸餾後的微焦味拿來細細品嚐堪為風雅,但拿來乾杯一飲而盡,後勁卻顯得太強,若喝到假酒第二天必然頭痛不已。在中國大陸最怕就是喝到假酒,但為何販賣假酒風氣依然猖獗?答案是內需太旺盛,酒的製造和販售自然要適應各種市場的需求,造酒的山寨風氣也堪稱一絕,基於外銷的品管保證,中國大陸出口到國外的白酒普遍是真酒,筆者在廣州的朋友每次出國都愛買酒,他說在加拿大買到的五糧液,一喝就是高純度的五糧液,在中國大陸喝得反而覺得雜質太多。
談起酒,水之形、火之性,酒也可以詮釋中國人的文化發展史,是極富生命力和想像力的飲料,中國人對酒的命名亦為地域文化及歷史典故的累積。在中國大陸有句諷刺官場喝酒文化的順口溜:茅台酒,衙門走,一切請託杯中有;五糧液,送書記,照單全收別客氣。暗指有禮走遍天下,無酒寸步難行,基層幹部要受到高層賞識靠得也是酒量,官場和商場一個樣,打油詩是這麼說:能喝八兩喝一斤,這種幹部黨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種幹部要培養;能喝白酒喝啤酒,這種幹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種幹部不能要。筆者一位朋友在台資企業任職,最近因業務需要調派昆山,上司暗示他:酒量好不好?在中國大陸,酒場便是戰場,酒瓶就是水平。
●作者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