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習近平建構「崛起意識」 解決台灣問題是「洗刷百年恥辱」

我們想讓你知道…直言之,習近平理念上追求的是毛主義在六十年代革命輸出的政治影響力,骨子裡的籌碼卻是幾代領導人韜光養晦的成果,這種價值與物質的結合其實埋下了不少衝突的因素。

●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由於習近平積極追求階段性的歷史定位,使其在明年中共二十大攀上權力巔峰,百年黨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當外界關注習講話內容時,焦點應置於習如何將中共歷史進行「再詮釋」,如此才能超越文本的字面意義。

中共如何建構執政合法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領導人嘗試在意識形態上建構三種意識,透過政治社會化的過程賦予其執政的合法性。

此外,為了抽離毛澤東對於現實政治生活的影響,最簡單的作法就是透過「蓋棺論定」的方式,總結毛的歷史定位,從今以後毛與改革開放是兩條不交集的平行時空,這就是鄧小平在十一屆六種全會主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政治邏輯,「建國有功,文革有罪」就是毛澤東在中共黨史中的地位;換言之,歷史已終結,無人可超越甚至逆走復辟。

中共,黨慶,習近平,歷史定位,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江澤民,意識形態,穩定壓倒一切,和平演變,兩個一百,韜光養晦,中國模式,中國夢

▲中共百年黨慶。(圖/路透)

完成此一政治工程後,首先出爐的是「落後意識」,由於大躍進與文革浩劫讓中國經濟與現代化陷入停頓,改革開放即是進行生產力的解放,但為了讓民眾移除昔日「抓革命、促生產」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更簡潔的「發展是硬道理」或「落後就要挨打」的說法,如此方能將物質主義嵌入政治路線中,同時巧妙撕掉鄧小平內心「走資派」的標籤。

在此同時,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論述也正在發展,亦即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有其階段性與特殊性,這樣才能在社會主義「革命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現實需要的特殊」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階論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辯證邏輯。

中共,黨慶,習近平,歷史定位,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江澤民,意識形態,穩定壓倒一切,和平演變,兩個一百,韜光養晦,中國模式,中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領導人嘗試在建構意識形態,並以此賦予其執政的合法性。(圖/路透)

在此之下江澤民與胡錦濤著手建構「解體意識」,因為才有蘇聯解體的衝擊,內有六四後的挑戰,為了延續統治基礎,從而出現「反和平演變」或「穩定壓倒一切」說法,這也構成日後中共維穩的政治觀點。但總體而言,三四代領導人仍在鄧的框架下維持既有的政經路線。

習近平積極建構與中國崛起相適應的話語權,十九大政治報告的「新時代」、「兩個一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用語中找到答案,這就是第三個重要「崛起意識」。

「崛起意識」vs「韜光養晦」

深入觀察,習的崛起意識就是試圖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重新銜接毛時期的政治擴張;直言之這種新的後設敘述已經徹底顛覆鄧小平當初「歷史終結」的初衷,在路線上已經揚棄所謂中國特殊的語境,中國崛起已經成為客觀事實,除了西方現代化發展路徑,「中國模式」或是「中國夢」足以成為其他後輩發展國家學習的典範,這也意味所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可以擺脫「普遍下的特殊」的從屬關係,身置可以一躍為「特殊下的普遍」的主導地位。

中共,黨慶,習近平,歷史定位,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江澤民,意識形態,穩定壓倒一切,和平演變,兩個一百,韜光養晦,中國模式,中國夢

▲除了放棄「韜光養晦」論述之外,中國也向外輸出「中國模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直言之,習近平理念上追求的是毛主義在六十年代革命輸出的政治影響力,骨子裡的籌碼卻是幾代領導人韜光養晦的成果,這種價值與物質的結合其實埋下了不少衝突的因素。

為了填平「崛起意識」之間的矛盾關係,習捨棄了毛澤東彼時五十年代「論十大關係」的說法,細膩且辯證式的解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於原先「新民主主義」路線的挑戰,取而代之的則是訴諸民族主義與想像共同體的政治動員,重新高居洗刷「百年恥辱」,其中自然也包括複雜的兩岸關係,因為台灣問題似乎是這一切歷史問題的癥結點。

習的講話擁有最基本的三段論證,中國繼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再度崛起;打壓崛起的就是百年以來的外來勢力;解決台灣問題是洗刷百年恥辱的歷史使命與關鍵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幹,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鑄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

中共,黨慶,習近平,歷史定位,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江澤民,意識形態,穩定壓倒一切,和平演變,兩個一百,韜光養晦,中國模式,中國夢

▲中共百年黨慶。(圖/路透)

對於威權政體而言,國家民族主義往往是政治合法性與認同的來源,執政者往往將個人崇拜鑲嵌在「洗刷歷史恥辱或民族復興大業」的使命中,這種政治性的後設敘事具有極強的排他性。

換言之,習將中國當下複雜的國際處境、內部發展瓶頸或台灣問題「最大簡單化」或「去歷史脈絡化」,這種二元論固然滿足當下政治需要,但未來性如何仍有甚多不確定的變數。

熱門點閱》

► 何美鄉/Delta病毒有多可怕?導致印尼疫情大爆發 台灣應儘速施打疫苗

► 李兆立/828公投若照常 防疫指引在哪裡

► 吳崑玉/疫戰不是「政治問題」 是致命「管理問題」

► 藍弋丰/Α、β、γ株是啥咪?熟悉希臘字母瞭然變種病毒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行政院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政治評論員。長期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內各項公共政策議題。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