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訪中 所為何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雪蔓曾多次說出不會前往中國訪問,但最終仍然成行;加上中國對雪蔓之訪,有多次冷漠以對,也是在最終以王毅出面會晤收場,顯見中美都有這項會晤是不可「中斷」的理由存在。那麼到底有什麼會讓雙方都有「斬不下手」的壓力呢?

美國,雪蔓,謝鋒,王毅,樂玉成,拜登,習近平,台灣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將訪問中國。(圖/路透)

● 邵宗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7月22日正式宣布:對於美國常務副國務卿雪蔓將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天津一事,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屆時將與雪蔓會談;等他們兩人晤面會談之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才會在天津接見雪蔓。

這項安排初步看起來是有點奇特,那就是雪蔓這次的訪華之行,為什麼被安排在「天津」?而非「北京」?而且雪蔓原先希望見到的,是她在大陸「對等」的對手,即在外交部是排行首席的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但北京的安排卻是另一位副部長謝鋒;不僅如此,最後結尾戲碼卻是重量級的王毅再予接見?

美國,雪蔓,謝鋒,王毅,樂玉成,拜登,習近平,台灣

▲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圖/翻攝自中新社)

這個中間當然是充塞了強國之間的權衡折衝過程,不易被外界所能了解,但一個本來一直說不來的美國外交部門第二把手,竟然最後還是前往天津,是她此行的使命有極其重要的必要?還是說,對中國大陸本來對雪蔓來訪,只是極其冷漠的應對,但最後竟然還是安排請出王毅來接見,是北京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安排,仍覺應需要「慎重」來處理?

過程曲折離奇 為何美中外交官終究「一見」?

對上面有幾個問題的解答,應該還是比較單純的。譬如說,為何要安排在天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7月22日曾表示,「主要是出於防疫安排,還有考慮到天津離北京比較近的原因」。

這個答覆對客人來說,也許是不太容易能接受,但目前這一刻,只要是牽涉到疫情理由,客人也很難翻轉主人決定。更何況,雪蔓此行的重點可能是「能見到什麼層級的人」,至於「見面地點」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至於說,雪蔓只能見到謝鋒而非樂玉成,其實北京的說法也合情合理。7月22日凌晨外交部曾透過新華社所發布的新聞稿是有表示,由中國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與薛蔓「會談」。當企圖把雙方專注在工作領域上作搭配,至少就能說服外界的質疑。

美國,雪蔓,謝鋒,王毅,樂玉成,拜登,習近平,台灣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出訪韓國,並與韓國外交部長鄭義溶會面。(圖/路透)

儘管英國《金融時報》在7月16日一篇報導中指出,美方一度叫停雪蔓訪中之行,主要就是認為謝鋒的級別不夠,非雪蔓的對等官員。美國原定計畫是讓雪蔓與的大陸外交部副部長中排名第一的樂玉成會談,而後與王毅舉行視訊對話即可。

接著《金融時報》在21日再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的話說:「他們已確認將與王毅舉行一場面對面的會晤。除非我們確信美中有機會進行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會談,否則我們不會同意訪問。」這表示王毅被安排在壓軸戲碼中演出,除了滿足美國原先覺得地位有貶的缺憾,也透露出「美中有機會進行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會談」。

所以就作者來看,雪蔓曾多次說出不會前往中國訪問,但最終仍然成行;加上中國對雪蔓之訪,有多次冷漠以對,也是在最終以王毅出面會晤收場,顯見中美都有這項會晤是有不可「中斷」的理由存在。那麼到底有什麼會讓雙方都有「斬不下手」的壓力呢?

美國,雪蔓,謝鋒,王毅,樂玉成,拜登,習近平,台灣

▲國際紛紛關注拜登能否於G20峰會與習近平會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第一個「雙方必須會晤」的理由,應該是雪蔓此行之前,已經有承擔要來洽談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有「習拜會」此一可能的任務。事實上,早先都已有傳說,雙方都擬於今年10月在羅馬舉行的G20峰會上能夠見面。

由於拜登在就任總統一職之後,不僅與東亞日韓兩國首相與總理會過面,即使遠在南太平洋的澳洲以及印度洋的印度,也與他們的總理見面,更別說他與歐盟及歐洲盟國領袖,甚至於連俄羅斯的統總普京都見到面了,強國之中,就只有拜登一直稱之為「老友」的習近平尚末能晤上一面。

台灣依舊為中美關係核心議題

加上中美之間,雙方關係的推展並非平順,本來拜登說的「有競爭、也可有合作」,現在看來似乎彼此好像只有衝突。

「習拜會」的舉行,不見得一定會讓美國卸下重擔,但至少在表面上,可讓雙方有機會更增加相互的了解,進而衝突的可能性或會減少;另方面,「習拜會」的舉行,是否也對中國有正面意義,讓中國減少了外面的威脅不說,而且可促進自己內部經建更進一步的提升。

而且,對中國來說,也是在國際社會上的面子提高,至少中國不再只是被西方國家要鬥爭的目標。

第二個「雙方必須會晤」的理由,是中美必須就台灣問題來作個基本釐清。

大陸《環球時報》在7月22日針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表示「美國希望確保(中美)兩國關係存在『護欄』,使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發表了一篇社評稱:中美建立防止衝突的「護欄」,其中必須包含的內涵是,美國不能給「台獨」軍事依靠感,那將非常危險。說明了「台獨」的問題,已形成了中美關係中最負面的因素。

美國,雪蔓,謝鋒,王毅,樂玉成,拜登,習近平,台灣

▲美國國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限於篇幅,謹舉二例說明:第一,美國聯邦參議院的共和黨籍議員魯比歐,以及民主黨籍的默克利,在今年3月曾提出《台灣關係加強法》議案。這項提案已是第二次提出,依參院的說法,目的是讓美國對台政策,更能反映出美國的價值與當今的國際現實。

進而提高美國駐台代表的層級,希望和美國派駐各國大使相同,是需要經由參議院認可。

第二,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則在7月15日又通過「老鷹法案」,法案呼籲美台擴大經貿關係、就台灣駐美代表處正名展開協商,同時也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社會,並強調聯合國對中國的承認並不涉台灣。

這二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美國以為它只想到是與台灣提升實質關係,但對中國來說,這就是美國毫不掩飾在支持台灣走上「法理獨立」之路。如何把嚴重後果的淵源能說個清楚,不是中國有具極端需要,可能也是美國需要理清的地方。

熱門點閱》

► 陳一新/美國是千手觀音 王毅被迫見雪蔓

► 李沃牆/極端氣候殘酷突襲 鄭州千年洪災的警示

► 陳清河/媒體應用5G技術的產業價值與轉型

► 張南驥/AZ+BNT+國產 疫苗政策何不「三全其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邵宗海

邵宗海 邵宗海

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