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陳炳煇、江雅綺)

我們想讓你知道…對比技術不斷進步的再生能源,核能造成的外部成本明顯更高,也有安全風險。最重要的是,幾乎無人願意將核廢料貯存在家附近。

● 陳炳煇、江雅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從國際趨勢來看,因應氣候變遷,國際重要市場均將減碳、淨零列為重點。而最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就是不僅考慮單純的生產成本,而應一併將排碳造成溫室效應的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考量,課徵碳稅或碳費,讓各產業依據碳排量負擔成本,以經濟誘因鼓勵減碳。

我國也積極與國際接軌,除了過去幾年大力布局綠能有成,行政院在今年8月公告「2050」追求「淨零」,環保署緊接著10月21日公告修法草案,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草案要點之一為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與徵收碳費。其中所謂「徵收碳費」制度,即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精神相仿,以提高碳排成本方式,促使產業減碳,達到國家減量溫室氣體的目標。

▲民進黨黨團召開《2050淨零碳排,立即行動》記者會,推動法規因應氣候變遷。(圖/記者屠惠剛攝)

再生能源技術不斷進步 核能環境成本高漲

根據計算,各項能源生產與外部環境成本,燃媒發電偏高,包括碳排成本和其他永久環境成本;天然氣的碳排成本和環境成本都較低 ;再生能源則除了設備生產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幾乎沒有環境成本,而發電成本也隨著規模和技術發達而不斷降低。

雖然單就碳排量而言,核能並不高,但並非指核能沒有外部環境成本,相反的,如果考慮核能除役與核廢料的處理,核能的環境成本立刻暴漲,高到難以估算。

此外,還有環境成本以外的、核能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潛在風險。一個核廠事故,可以引起的損害,和其他能源不能相比,而誰能確保核廠運作的絕對安全?

核廠事故讓業界重新檢討

人們記憶猶新的大型的核廠事故有:1986年的俄國車諾比事故、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事故、2011年的日本福島事故......

美國三哩島事故的發生,改變了核能業界對核電廠安全的看法,代表人們對核能風險所知有限。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則造成4000-6萬人的死亡,高達2百萬人健康受損。2011 年3 月11 日規模9.0級的強震襲擊日本、所造成的核電廠事故,後果為數千人死亡、更多人流離失所。這都還僅是人們生命健康的損害,沒有計算財產和當地環境的災損。

▲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的事故,造成巨大的傷亡和財產損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相比這些曾經發生事故的國家,台灣腹地更小、更多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對核能事故的承受程度更低。但另一方面,台灣的太陽、風力等天然資源,卻相對充足。所有國內外條件,都指向台灣更適合以低碳排的天然氣、本身資源豐富的風光水電(再生能源),來做為能源的選項。

再生能源比例追過核能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發展報告》資料,除了難以估算的核廢處理成本和生命健康風險,綠能成本隨著技術進步逐年降低,核能也愈來愈難以競爭;此外,許多恐怖攻擊會鎖定能造成巨大損害的核能廠,因此核能廠需要更多人力資源24 小時守護,但仍然難以避免成為軍武的最佳目標。

資料也顯示,全球的核能發電比例,從1996年的高峰點17.5%,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為10.35%。但同年再生能源(水力發電不計)則上升10.4%,首先超越核能。這也呼應了隨著綠能科技發展,人們當然會在各種發電成本、環境成本、生命風險層層估算下,逐步非核、展綠。

其實,太高深的能源科技或政策,可以先放在一邊,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

熱門點閱》

►期待COP26導正淨零排放「虛浮遠景」 (謝英士、鄭佾展)

►陳長文/初評「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

►李敏/「以核養綠」—邁向碳中和的康莊大道

►趙坤茂/「電動車」與「自駕車」共創智慧新時代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上報」,原標題「陳炳煇:你願意讓核廢料埋在你家旁邊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