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宏/大人與小孩 都必須學習接受失去的悲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面對陌生的「死亡」,孩子只能用哭泣應對。若長輩因為心煩而大聲斥罵,甚至脫口說出「你爸爸死掉了啦!」、「你爸爸不會回來了!」等話語,對孩子而言造成二度傷害。

▲親人過世的課題,對大人小孩都不好接受,是需要學習面對的課題。(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陳政宏/犯保嘉義分會秘書

「今天老師會先放一個電影片段,片名叫做『可可夜總會』,在電影中會出現一些骷顱頭,小朋友不要被嚇到喔!這部電影主要是想告訴我們,人過世後會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雖然祂們離開了我們,但是祂們其實不希望被家人遺忘...」,電影結束之後,老師請家長及小朋友們想一想,自己最親的親人去到哪裡了呢?

晴晴問:「麻麻說拔拔去了天堂,但天堂在哪?」

「那晴晴妳覺得拔拔去了天堂嗎?」老師接著問。

晴晴答:「我覺得拔拔一直在我身邊。」

晴晴爸爸在她五歲時因為車禍事故而逝世,對晴晴而言,每天最開心的就是被巨人般的爸爸抱起來飛高高、牽著爸爸的大手一起去公園溜滑梯,然而這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卻一夕之間變了調。

▲親人無法在陪伴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最難承受的。(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親人逝去 孩子難以理解

「爸爸不見了!爸爸去哪裡了?」

晴晴的小腦袋瓜每天都不停詢問自己,其實在犯保所關懷的馨生家庭中,有無數個像晴晴有類似遭遇的孩子,在面對至親的驟然離開,大人可以選擇用理性來面對,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能茫然地聽著大人們說著自己聽不懂的話語。

大人們因為了解悲傷的原因,可以藉由哭泣、憤怒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然而孩子卻只能透過大人談話中的片段話語,去觀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懵懂之際,往往只能藉由默默哭泣來思念突然不見的親人,有時候的放聲大哭,或許還會招來長輩因為心煩而大聲斥罵,甚至脫口說出「你爸爸死掉了啦!」、「你爸爸不會回來了!」等話語,對孩子而言造成二度傷害。

▲若是不能顧及孩子的心情,非常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接納思念 面對失去

在犯保辦理的親子生活成長課程裡,我們會請專業的諮商心理師,藉由課程及教材的互動與啟發,帶領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傾訴對逝去家人的思念,並以自然輕鬆的方式逐漸引導孩子認識「死亡」到底是什麼。

「拔拔會看到我今天畫的大房子嗎?」

「我們可以一起住在裡面嗎?」

聽著孩子們的童言童語,往往讓陪伴在旁的大人不自覺鼻頭一酸而偷偷拭淚,然而宣洩的淚水不單只是大人對情緒的釋放,也是一條可以牽引他們走向孩子內心世界的繩索。

思念或許就像拼湊拼圖一樣,透過記憶中的片段,一點一滴找回與家人曾經擁有的美好,或許心裡面的遺憾會一直存在,然而拼圖的缺角不應該猶如利刃般,讓每次的思念變成是一股椎心刺痛,而是要將這份失去昇華成刻骨銘心的愛。

適時接納這份與眾不同的愛,也能夠讓大人與孩子學習勇於面對失去的悲傷,並藉由老師的引導,讓孩子去想像與創造親人在另一個新的世界生活的種種形象,那裡也許是有著大大城堡的天堂;也許是一整片綠油油的大草原,有棟小小的木屋;也或許是一片廣大遼闊的未知之地,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是孩子對親人的祝福,同時也是他們內心最渴望的心之所向。

熱門點閱》

►印尼女移工遭囚》法操/為何她討不回「公道」?

►普悠瑪翻覆》潘怡宏/判決僅四年半輿論沸騰 重大過失要加重刑責

►瑪莎惡少毆人》呂秋遠/惡少吼「讓他死」還放走 警方過失太明顯Deepfake

►換臉風暴》楊芝青/管制「Deepfake」換臉 現行法律比另立法合適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犯罪被害人保護基金會2021年11月馨希望電子報第12期,原標題「爸爸去哪兒了?大人與小孩都必須學習接受失去的悲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