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宗/正視新興育種技術「基因編輯」 強化台灣農業國際競爭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面對新興育種技術產品如雨後春筍出現,如何認識這些產品、應用這些技術,並制訂配套法規,強化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應為政府當前重要課題。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糧食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改造,諾貝爾,馬鈴薯,食農教育

▲因受疫情與極端氣候影響,使得糧食安全議題備受國際關注。(圖/路透社)

● 孫銘宗/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秘書長

近來因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影響的關係,糧食安全議題受到高度關注。為解決糧食危機、農業疫病、營養健康等需求,新興生物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突破性的創新研發成果亦陸續孕育而出。

其中,新興精準育種技術「基因編輯」,能夠在不含外源基因的情況下,快速且精準的改變生物體內特定基因序列,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矚目;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更於202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肯定,而被各界視為糧食危機解方之一。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糧食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改造,諾貝爾,馬鈴薯,食農教育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更於202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肯定。(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然而,台灣多數民眾似未瞭解此一新興育種技術;簡單言之,其與以往基因工程技術(如基因改造)轉入外源基因之方式不同,基因編輯技術可對基因進行精確誘變,大幅減少過往傳統育種所需時間以及金錢成本。

基因編輯在農業領域被視為新興的精準育種技術,能直接或間接鎖定想要修改的農作物目標DNA進行編輯與調控,從而獲得想要的性狀表現。

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不同 安全性與傳統育種方法相當

社會大眾對於「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容易產生混淆,以下簡要說明二者差異:

基因改造: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將外源基因轉殖入生物體,使其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最終產品仍帶有外源基因。

基因編輯:同樣利用分子生物技術,以改變特定宿主基因序列,使其產生特定性狀表現;可區分為四種類型,其中SDN-1、SDN-2及ODM皆不含外源基因,僅SDN-3可能攜帶外源基因 。

因此,二者雖皆利用分子生物技術開發,惟基因改造產品帶有外源基因;而基因編輯產品可不含外源基因,亦被多數國家視為非基改產品。

從安全性層面來看,傳統育種使用的化學突變法與基因編輯技術,都是以不帶入外源基因的方式,讓作物基因產生突變。在美國、阿根廷,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育種成果,並未帶有外源基因;即被認為與傳統育種法同等安全,結果也相當。

新興育種技術產品陸續上市 我國應及早應對加速農業升級

自2012年開始,國際上已有基因編輯的相關成果與產品陸續上市,如提升光合作用效率以提升產量的玉米及黃豆,另有強化作物抵抗病害的抗白葉枯病稻米。

甚至還有能促進食用者健康的產品,如近期日本利用基因編輯進行品種改良,能降血壓與緩和緊張的高 GABA 番茄已正式上市;另有保護動脈、抗氧化的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黃豆(High-Oleic Low-Linolenic Soybean)、低麩質小麥、減糖馬鈴薯、減少天門冬醯胺以降低油炸後產生丙烯醯胺(Acrylamide)的馬鈴薯等。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糧食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改造,諾貝爾,馬鈴薯,食農教育

▲馬鈴薯。(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有鑑於此,為促使我國農業之轉型與創新,應投入新興育種技術之應用,推動台灣新農業。

政府應加速推廣食農教育 提升民眾對新興育種技術之認知

面對新興育種技術產品如雨後春筍出現,如何認識這些產品、應用這些技術,並制訂配套法規,強化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應為政府當前重要課題。

其次,民眾分不清楚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差別、對於基因技術作物可能改變食用者基因的錯誤迷思等,顯示我國食農教育的推廣有待精進,應加速推動食農教育,並建立民眾對農業永續、糧食安全、育種技術及食品安全等相關正確觀念。

熱門點閱》

► 揭仲/共軍登陸作戰模式威嚇台海 國軍新「防衛作戰構想」又如何回應

► ET民調》邱明玉/陳時中、黃珊珊各有執政包袱 蔣萬安選戰考驗正開始

► ET民調》黃光芹/藍白2024年勝利方程式:1加1才大於2!

► 黃竣民/台海若開戰 誰先上?誰能上?誰想上?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原標題「正視新興育種技術『基因編輯』,規劃完整配套法規,強化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