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儀珈/「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請讓我們回到6年前—— 2016年2月6日,除夕夜前一天,本該是團圓、溫馨而和樂的時刻,全台卻在凌晨3點57分天搖地動,台南維冠大樓轟然倒塌、奪去上百條生命,震撼全台。
台灣島位處板塊交界處,作為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小地震對我們來說可謂是家常便飯,每過一段時間,更可能會發生致災性的大地震,奪去我們的生命與避風港,可惜的是,即使如此,「為地震做準備」卻甚少出現在我們過年前的檢查清單之中,讓我們無法用行動擺脫地震帶來的厄運。
▲2016年因地震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圖/Wikipedia Commons)
這回,我們特別採訪了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震中心)的鍾立來副主任與邱聰智副研究員,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大掃除期間可以注意哪些小細節、如何檢視住宅的耐震力,讓我們有效遠離地震的危害!
過年大掃除,居家防震的黃金好時機
過年大掃除時,我們可以透過哪些小細節來提升住宅的安全呢?為了清除家中所有的灰塵,我們通常會重新整理屋裡的雜物,甚至改變所有家具的位置,因此大掃除是全盤檢視、改善居家防震安全的最佳時機。
首先,當我們將櫥櫃擦拭乾淨、準備將雜物放回櫃內時,大家務必謹記「重物放底層」的原則,藉此降低櫥櫃的重心、避免櫥櫃在搖晃中倒塌,同時也建議可以將櫥櫃固定在牆壁上,或使用支撐桿、訂製上層櫃,讓櫥櫃可以連接天花板與地板,讓櫃子更加穩固。
▲整理櫥櫃、衣櫃內的雜物時,請將重物放底層,並透過釘子、支撐桿等等方法,讓櫃子更加穩定、安全。(圖/Pixabay)
邱聰智表示,台灣地震雖然頻繁,但致災型地震的發生機率並不高,只要建築符合政府擬定的規範,大部分的情況下,台灣九成以上地震都不會讓房子損害、倒塌。
但我們可以發現,房屋崩塌的消息不多,卻時常有天花板砸傷人、櫃子壓傷人的新聞。
由此可知,傷害我們的通常不是房屋結構的本身,而是「非結構性的設備」,如天花板輕鋼架、管線系統、招牌、隔間牆、家具設備等等,因此,改善危險的非結構性設備就是最簡單、最快速有效的防震行動!
邱聰智也介紹了國震中心與業者合作開發的防震家具,像是防震櫃、防震桌,這些特製家具的承載能力都非常高,能夠承受100~200噸的壓力都沒問題,即使不幸遇上致災性大地震,房屋塌陷,防震家具也可當作避難空間並減少傷亡!過年汰換老舊家具的同時,不妨可以參考參考,為自己的防震安全增添更多保障。
X、I?透過震後裂縫 讀懂屋子隱藏的密語!
當你挪開衣櫥、書櫃,露出背後的牆壁和梁柱時,上面是否出現各式各樣地震留下來的裂縫呢?若能判讀這些裂縫,就可以初步判斷房屋的損壞程度!
鍾立來慎重地告訴我們,對一棟建築而言,建築結構的重要程度依序是:柱、梁、牆、板,一但柱子受到嚴重損害,將會提高建築全面崩塌的機率,而受損的橫梁則可能造成局部塌陷。
邱聰智以兩種裂縫為例子,分享了這些裂縫背後隱含的關鍵意義。
由於地震會讓柱子左、右雙向搖晃,因此將分別產生兩條斜向、45度的縫隙,留下X型的形狀,而X型裂縫象徵著「脆性」的剪力裂縫,若柱子上出現嚴重、寬大的X型裂縫,通常代表柱子已經失去支撐的力量,必須立刻離開或是請專業技師前來處理。
▲大掃除時,也請大家細心檢查屋內的震後裂縫!(圖/國震中心提供)
針對橫梁上的垂直 I 型、柱子上的水平一字型裂縫,其裂縫都跟鋼筋走向垂直,專業上通常稱之為彎曲裂縫,若縫隙過於嚴重,也必須盡速通知專業技師。
裂縫百百種,若你想知道各種裂縫代表的危急程度,歡迎前往國震中心網站的指引,為家裡進行簡單的屋舍震後檢查,但必須注意,即使有指引教學,判讀裂縫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我們非常有可能被誤導,我們只要保持警覺,注意房屋的各種痕跡,再交由專業人員協助即可。
鍾立來舉例,辦公大樓常見的「輕隔間」就是容易讓民眾誤判的陷阱,甚至引起大家的恐慌,他提醒道,當輕隔間出現嚴重裂縫時,請不必太過驚慌,這種牆面本來就沒有提供支撐力,不會影響建築的穩固性。
倘若你對家裡的耐震安全有疑慮,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邱聰智指出,合法開業的土木技師、結構技師或建築師都是非常適合的選擇,或是前往相關公會洽詢。
你知道自己的房子幾歲了嗎?
迎接新的一年,通常也代表你長大了一歲,然而,你曾經關心過每天陪伴你的屋子究竟幾歲了嗎?屋齡與建築耐震規範息息相關,想知道你的房子有沒有符合防震安全的保障?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耐震規範的沿革:
1974年,台灣擬定第一份耐震設計規定,規定了全台各地建築的耐震係數,隨後歷經多次改版,不僅考量盆地、土壤液化的特殊情形,也催生了鋼筋混凝土的施工規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我國耐震規範逐漸與國際同步,到了 1999年左右更進行了大改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脫胎換骨。
可惜的是,《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更新不久,尚未開始大規模施行,台灣就遇上了921大地震,不少老舊建築毀於一旦。
▲921大地震後的石岡水壩。(圖/Pixabay)
邱聰智表示,不少人都聽過「921後蓋的房子比較耐震」、「老舊建築的定義是921地震以前蓋好的房子」的說法,初次聽到這個說法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因為921地震損害了台灣的建物,使得讓建築變得脆弱,然而事實上,是因為921大地震與完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的時機相差無幾,才有了這樣的劃界。
日前政府推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時,也都是以921大地震為作為主要屋齡判准。因此,以今年(2021年)為例,如果你的房子年長於47歲,可能代表它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誕生的,若大於22歲,則屬於較老舊的建築,可能並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耐震能力也不一定符合當今科學界的規範和期待。
當然,921大地震後防震法規也並非裹足不前,配合著斷層與相關研究的進步和更新,政府進行了多次的修訂,目前台灣現行的規範是2011年的版本。
邱聰智透露,這個規範至今已 10 年了,為了結合最新的知識與技術,近期之內,內政部營建署將會公佈新一版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喔不!我家是高齡老屋 難道只能打掉重練嗎?
如果你掐指一算,發現家裡的房子是個45歲的中年大叔,請不用緊張兮兮地立即舉家搬遷,因為,你並不孤單!事實上有將近一半台灣人的家,都已經超過了而立之年。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108年的數據顯示,台灣屋齡30歲以上的老屋高達410萬戶,佔全國47%左右,40年以上也有198萬戶。想要把這些房屋全部拆除、重蓋?怎麼可能!
▲台灣的老屋數量高得驚人!我們不可能全部拆除重建。(圖/Pixabay)
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動「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對建築進行耐震評估,請專人為老屋的耐震能力打分數,再來判斷究竟該補強,還是拆除。
邱聰智將拆除老屋的情形大略分為兩種來介紹,首先是大規模的都市更新,例如整體社區的拆除重建,而都市更新需要凝聚整個地區居民的共識才可以達成,使其難度非常非常高;其次是個人住宅的危老重建,雖然難度較低,但對大部分民眾而言也並非簡單可行的方案,難以在台灣大規模推廣。
此外,因為不是所有30歲以上的住宅都危險到必須拆除,所以「補強」成為了適合多數民眾的選擇,只需要短短三個月到六個月的改造,就可以有效提升建築的防震安全。
除了拆牆、挑高、做裝潢,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有了錢、有了時間,比起改善家裡的耐震安全,多數人更願意花錢重新裝潢,打掉大樓的牆壁、挑高天花板,用光鮮亮麗的室內設計,迎來嶄新的一年。
殊不知,當我們買來耀眼、闊氣的室內裝潢時,失去的卻是生命財產的安危,讓整棟建築的筋骨壞光光 ,「最難說服大眾的是結構的問題」邱聰智感嘆的說。
當年台南維冠大樓崩毀的重要原因,就包含了 1 樓大廳過度挑高、牆壁數量不足,因此形成了軟弱底層,俗稱軟腳蝦,使得高樓在強震之下搖搖欲墜、轟然倒塌。花蓮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也是相同的道理。
日前國震中心大力推動「階段性補強」計畫,以私有建築物為主要改造對象,若是發現大樓的耐震力不足,即可以申請階段性補強,補救公寓大樓軟弱的底層。
因低樓層通常都是公共空間,所以補強期間通常不會侵犯到大樓住戶的私人空間,大樓住戶比較容易形成共識,若經耐震評估發現大樓的耐震能力相當危險,政府最高可以補助450萬元(補助上限為總金額85%),減輕所有住戶的負擔,在少少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之下,完成危老住宅的改造工程。
大部分人的擔憂:補強後,我家房價會不會下跌?
有趣的是,在國震中心推廣此計畫過程中,大多數民眾最擔心的事情是:「補強老屋以後,房價會不會下跌?」民眾擔心補強大樓後,補強工程會給外界一種「這是危樓才需要補救」的錯誤印象。
「修復跟補強並不一樣!」邱聰智認為我們需要從法令、規範下手,才能有效扭轉這種錯誤的概念,舉例而言,若補強後的大樓在不動產聲明書能有相應的註記,藉此彰顯該大樓經過評估、補強,確定已達到耐震的標準,即可達到鼓勵的效果。
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在其他國家已行之有年,以日本為例,若大樓完成耐震改善門口就有相應的告示牌,反之紐西蘭則會在危樓門口貼上警示牌,限期改善。邱聰智表示各國國情不同,他國的作法不一定能照單全收,近年來,國震中心也積極擬定和準備推動相關法令的修訂。
台灣階段性補強計畫自2019年開始正式地大力推廣,而美國、日本、紐西蘭早已實施補強政策長達數十年,因此各國有許多經驗和政策都相得值得台灣借鏡,以建築條款為例,在推行補強政策期間,各國相關建築條款通常都會有相應的鬆綁,以免住戶申請了階段性補強補助後,卻因老屋不符合最新的建築規範,反而被稽查、檢舉。
若相應法規沒有鬆綁,民眾不僅需要花錢進行耐震補強,可能還會面臨老屋違規的相關罰款,得不償失,大大降低居民申請的意願。
新年心技能,一起學會面對地震的兩大心法!
我們必須做足心理準備,一起面對可能充滿機運、挑戰和危險的新年。
住在台灣,地震是難以預料也難以避免的天災,我們究竟該如何調整心態才能面對突發的地震呢?身為國震中心的資深學者,鍾立來用他的經驗總結出了兩大心法:謙卑與自信。
首先,台灣位處於板塊交界地帶,我們無法百分之百排除這樣的災害,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我們必須習得謙卑,不得無視來自地震的威脅。
然而謙卑並不等於屈服,如果有所作為、努力求知的話,我們就能夠有效減緩地震的災害,有自信的、有骨氣的發揮屬於人類的力量,舉凡研發地震預警系統、改善耐震建築的規範、不要過度貪心的裝潢、違法擴建,致力住宅防震與補強,都是努力生存下去的作為。
熱門點閱》
►莎莉夫人/憤而離職「死諫」卻遭無視 殘酷職場教我:弱者討「公平」強者要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原標題「臺灣地震頻繁,過年大掃除之際,請加強房屋耐震力!」。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比起改善家裡的耐震安全,多數人更願意花錢重新裝潢,迎來嶄新的一年。殊不知,當買來耀眼、闊氣的室內裝潢時,失去的卻是生命財產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