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眾所周知,運用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及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兩項技術,是當下帶領觀賞者進入沉浸式體驗的重要模式。本文嘗試以沉浸式體驗的產製、LED混合實境即時成像攝影,以及全息投影等技術,分享如何融合沉浸式體驗的影音創作元素。
動態容積捕捉 是加速沉浸式產製的要件
沉浸式體驗的主要原理在於如何建構空間的再現與場景的延伸,當下的創作較常運用VR與AR的技術,使跨越虛實的敘事與場景,能在穿戴裝置中將背景元素與虛幻實境緊密結合,以便讓觀賞者能跨越虛實並置身於另一想像的空間,體驗情境中物件與實體場景視聽覺的互動感。
提及VR與AR兩者之間較大的差異,在於運用VR可將使用者沉浸在虛擬場景的環境中;運用AR則可將虛擬事物帶入到現實場景中。但兩者最終都在追求讓虛擬事物與情境設計產生扣連,以便營造沉浸式的體驗。
▲VR穿戴裝置能令使用者沉浸在虛擬場景中。(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由於沉浸式的擬真圖像或人物,先決條件是周邊物件與場景搭配的精確度,因此必須運用動態容積捕捉系統(dynamic volumetric capture system),加速影像產製的支援效率。動態圖像內容融入過程,即時達到所拍即所得的3D模型產製;更重要的是,讓後製效率較一般傳統動畫建模與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更快,提升整體作業的產製效率。也因此,創意人員才能以更準確的掌握視覺的呈現速度,在混合實境攝影棚在塑造場景或人物時,有效提供沉浸式體驗內容設計的需求。
LED混合實境智能棚的沉浸式攝製體驗
個人服務的世新大學剛成立的LED智能攝製基地,也算是沉浸式體驗內容產製的案例。
該影棚的攝製產製設計,原本就是一種混合虛實的智能攝影概念,強調如何將LED背景與攝影機之動作捕捉技術緊密結合,並以虛擬影視製作模式帶出沉浸式想像空間。
簡言之,就是藉由攝影機身上的動捕功能,擷取背景畫面並營造即時互動,讓實體空間的表演者與背景動態圖像,能精確結合的運作模式。
▲世新大學斥資逾2億打造好萊塢規格、也是全台首座「智能攝製基地」。(圖/世新提供)
就視覺設計的精神,上述的技術就在如何搭配精細的LED背景牆,並運用多部電腦調整參數,重現時空場景與即時影像的追蹤,讓各影像介面系統同時完美協作。其最大的特點是,可顛覆影片製作流程大幅縮短製作期程,給予創意人員得以即興發揮的空間。換言之,此一即時成像的「沉浸式攝製作業模式」,不只改變畫面的呈現模式,也讓影視的特效與表演有更多的可能性。
浮空劇院體感娛樂的沈浸式觀賞體驗
以高雄鹽埕的光禹HOLO Park為例,此一特殊的影像特效劇院,為能讓觀眾於劇場中共同享受多感官影像技術,以及環繞音場與動感座椅之體感娛樂。嘗試藉由4D全息投影方式,同步結合真人協作表演之虛實情境,讓參與者即時融入沈浸式體驗的娛樂模式。
▲高雄港復古商店街HOLO PARK。(圖/翻攝自HOLO PARK粉專)
與前述的呈現技術共通之處,在於上述影音呈現科技是如何融入背景素材,進一步運用在高質感創作的可能性。從觀賞的情境,這些沉浸式體驗的設計,都在還原時空與觀賞者的感官刺激,藉由虛實的場景、演者的互動與聲光的導引,積極營造情境式體驗空間,讓現場的想像更貼近「沉浸式觀賞體驗」的實質感受。
沉浸式體驗設計 精準控制「感官與認知」
不難理解,當下許多沉浸式體驗的設計,其共通點都是在精確控制人類的感官與認知,強調身歷其境的共同經驗以及營造完全沉浸的感受。無論是採取對參與者創造虛幻思維或是導引注意力,或是攝製與後製需求的情境設計,其最終目的都在追求視覺、聽覺以及整體空間感受的沉浸式效應。
熱門點閱》
►華燈初上》莫小魚/第二季大暴雷!優雅高貴卻劍指羅雨儂 蘇慶儀究竟謀求什麼?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下許多沉浸式體驗的設計,其共通點都是在精確控制人類的感官與認知,強調身歷其境的共同經驗以及營造完全沉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