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韋地/新加坡醫師、作家
影響台灣病毒傳播速度最重要的關鍵政策,是輕症者是不是放家裡。現在台灣的確診者還是送隔離病房或集中檢疫所,這是會有效減緩曲線上升,但也就意味者要拖更久才會到共存模式,邊境和其他防疫措施要在更遠的未來才會鬆綁。
開放居家隔離確診會爆衝
如果曲線再一直上升,到某個點(陳時中說一天一千多例)就會面臨到底是不是要投入更多資源開隔離病房和集中檢疫所,或是開放居家隔離的問題。只要一開放居家隔離,以Omicron的傳播速率,會大量出現一人確診全家感染的情況,到時確診數就會暴衝,也會有一定的死亡人數。
新加坡六百萬人口一天兩萬例,韓國五千萬人口一天四十萬例,所以台灣最高一天預估大約在六萬到十五萬例左右。這樣的高峰期會維持大概一個月左右,這段期間一定會有中共網軍外宣各種攻擊,內部各顏色大概也會吵個不停,同時健保和醫護會面臨非常非常大的壓力,(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因為分母大所以重症和死亡還是會很多,而就算發燒感冒人還是會不舒服會需要看醫生吃藥的)。
▲作者以南韓、新加坡疫情推估,台灣若是疫情大爆發,確診數可能上看6萬到15萬。(圖/路透社)
與其二分法 還可以討論「著陸」
過後台灣就會和西方和新馬一樣上岸了,生活恢復到Covid前各種美好。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路線圖」,就和飛機降落一樣,要如何「著陸」是一門藝術,太慢會失速飛不到,太快太用力會墜機。
與其陷入「清零」和「共存」的中美冷戰二分法,或許可以針對「著陸」的具體做法有更細膩的討論,凝聚社會的共識。
熱門點閱》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林韋地」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與其陷入「清零」和「共存」的中美冷戰二分法,或許可以針對「著陸」的具體做法有更細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