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全球科技藍圖騰變 「獨角獸」擴散

我們想讓你知道…包括邦加羅爾、聖保羅和新加坡在內的較年輕的創新中心,它們的重點是區域性的,而非全球性的。經常根據當地市場條件,調整現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開拓新天地。

▲矽谷是台灣產業界人士馬首是瞻的地方。(圖/取自pixabay)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同樣這本《經濟學人》,中國大陸在變,全球科技藍圖也在騰變。

很多台灣產業界人士仍然以矽谷馬首是瞻,但全球科技產業其實隨著區域分化,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不信嗎?如果你願意把商業板塊第一篇搭配財經板塊第一篇一起讀,保證會讓你忍不住再續一杯咖啡繼續好好品味。

商業板塊第一篇第53頁:

The new atlas

新地圖集

Can Silicon Valley still dominate global innovation?

矽谷還能主導全球創新嗎?

Why nearly 300 cities now host more than 1,000 unicorns

▲商業板塊第一篇第53頁。(圖/作者丁學文提供)

▲商業板塊第一篇第54頁。(圖/作者丁學文提供)

為什麼近300個都市現在有了1000多只獨角獸

晚上在邦加羅爾東南部的HSR Layout第17十字路口散步,你會遇到科技型的人走出創業公司的辦公室,走進當地的一棟棟大樓。 他們可能是為Udaan(電子商務)、Vedantu(教育科技)或其他價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工作,這些公司在該地區的激增,促使當地人把這裡稱為「獨角獸街」。 Bolt.Earth的聯合創始人Mohit Yadav說,這個名字可能已經過時了, 「Unicorn neighbourhood 獨角獸社區」更合適,他笑著說。

HSR Layout 並不總是邦加羅爾的創業中心,邦加羅爾本身就是印度的創業之都。 五年前,在不斷上漲的辦公樓價格推出新的創業公司之前,位於北部幾公里處的科拉曼加拉一直是理想之地。 年輕的公司開始著眼於更廣闊的地區開設店鋪,這一事實表明,邦加羅爾正在成為雄心勃勃的科技專家的聚集地。這裡有26只獨角獸,去年吸引了130億美元的創業投資。

幾十年來,矽谷作為高增長科技公司誕生地的地位是無懈可擊的。 這一小塊土地給了全世界,其中包括HP(1939年在帕洛阿爾托成立)、Intel(Mountain View,1968)、Apple(Los Altos,1976)、Google(Menlo Park,1998)和Uber(舊金山,2009)。 馬克.祖克伯格於2004年在麻塞諸塞州劍橋市創建Facebook後僅四個月就搬了進來。 就在1999年,矽谷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創投。 根據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的數據,2011年,全球27只獨角獸中有20只總部設在美國。 只有其他四個國家有最少一個。

舊金山有136只獨角獸,整個矽谷仍然有220只,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但正如邦加羅爾所顯示的那樣,這種集群不再局限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片狹長土地。 獨角獸遍佈45個國家。 超過1000家遍佈全球; 近一半在美國境外。 流入美國新創企業的創業投資占比已從20年前的84%下降到不到一半。

資本的擴散反映了近年來科技領域的巨大增長,使許多人受益匪淺,但它將超越投資週期的起伏。 儘管科技估值在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2年第一季度出現下滑,但流向矽谷和美國以外公司的資金份額仍分別高達82%和51%。

在那些突然進入創業領域的地方中,有些地方已經成熟,比如北京、倫敦或以色列的特拉維夫,而且它們的雄心壯志往往是全球性的。 其他城市,包括邦加羅爾、新加坡或巴西的聖保羅,都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 他們都擁有廣泛的科技人才庫、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深度聯系以及當地的創業投資資本。 他們一起重新繪製了全球創新的地圖,創造了一個更加分散、多樣化和競爭性的地圖。

許多新的集群看起來與矽谷不同,儘管有些集群有著宜人的氣候。 它們也各不相同。 更成熟的中心往往會催生更多「深層科技」公司,它們在人工智慧和其他複雜領域工作,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不是消費者。 但是,儘管以色列和英國的新創公司經常跨越國界,但北京的新創公司幾乎完全專注於國內市場。

包括邦加羅爾、聖保羅和新加坡在內的較年輕的創新中心看起來更相似,因為它們的重點是區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他們經常根據當地市場條件,調整現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開拓新天地。 新加坡創業投資公司Monk’s Hill Ventures的翁鵬說,隨著新地區可支配收入的新增,消費者開始願意為類似的「科技化服務」買單。矽谷創投公司Accel的Anand Daniel稱之為「Y of X」劇本。因此Flipkart(電子商務)是印度的亞馬遜;Nubank(金融科技)是巴西的革命企業;Grab(叫車)是東南亞的Uber。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70%的東南亞獨角獸和80%的拉丁美洲獨角獸要不在金融科技領域,要不就是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見圖表)。 不過,超當地語系化,意味著每個中心的文化都是不同的。

▲70%的東南亞獨角獸和80%的拉丁美洲獨角獸要不在金融科技領域,要不就是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圖/作者丁學文提供)

矽谷一家創投公司的印度分支紅杉(Sequoia India)的Abheek Anand說:「幾項結構性發展推動了科技聚落的繁榮。高速互聯網和智慧型手機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使新創公司能够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服務。科技的迅速採用讓市場變得更深了,計算和免費提供的開發工具讓創業變得更加容易。與此同時,隨著成熟市場的增長速度放緩,投資競爭加劇,創業投資家正在尋找下一個大賭注。 對所有數位化事物的疫情胃口助長了這些趨勢。」顧問公司貝恩(Bain)表示,僅在過去兩年,就有約6000萬東南亞人成為新創業家,占該地區人口的近十分之一。Anand觀察到,近年來,印度和東南亞產生1億美元年收入的公司數量激增了一個數量級。然而,如果科技民主化和全球創業投資是全部,那麼創業公司將在各地湧現。

《經濟學人》研究了10個擁有最多十億美元新創企業的國家的創業資金和估值數據後發現,近40%的獨角獸聚集在每個國家最具創業能力的都市。 2011年至2021年間,倫敦、柏林和邦加羅爾在全國創業投資資金中所占份額分別從不足50%上升到近70%、24%上升到60%和15%上升到34%。

在哪裡創業? 這表明,與19世紀末Alfred Marshall提出「聚落經濟」概念時相比,聚落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旦一座城市站穩腳跟,由於規模收益的新增,額外的活動就會被吸引進來。 當供應商和人才在附近時,做生意和招聘人才就會更容易。 當來自競爭對手公司的員工經常光顧同一家酒吧(或微型酒吧)時,想法更容易互相流動。即使廣泛採用混合工作,也不太可能改變這一點; 人們仍然希望親自見面,而且當人們在附近時,見面更容易。

▲深厚的人才庫是成功聚落最明顯的組成部分。(圖/記者遠見雜誌攝)

深厚的人才庫是成功聚落最明顯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矽谷得益於與斯坦福大學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智囊團的接近。 特拉維夫既有大學,也有來自以色列情報機構的招聘人員,與精英大學一樣,以色列情報機構也招收最優秀、最聰明的人。 對於一個尋求創業創始人支持的創業投資家,或者一個尋求雇傭年輕科技專家的創業公司來說,加入這樣的精英團隊是一個直接的訊號。邦加羅爾有近70所工程學院。 在專業社交網絡LinkedIn上,超過55%的印度人擁有程式設計所需的科技技能。 只有德國人在科技上更精明; 對於美國人和英國人來說,這一比例約為42%。 你還能在哪裡快速雇到幾千名工程師?

Marvels Shailesh Lakhani是Anand先生在紅杉印度的同事。然而,光有天賦是不够的。東京有能力打造出全球科技巨頭,比如索尼(在電子領域)和樂天(在電子商務領域)。 但是,這個日本首都一直在努力培育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環境。一個可能的原因是keiretsu(企業集團)繼續主導日本公司。 另一個原因是該國的與世隔絕。 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中,中國的英語水準排名世界第53; 不到8%的日本人能流利地說英語。 外國人往往很難在東京獲得地位。 外部創投資本家也一直被回避。

這暗示了第二個關鍵因素:對人和思想的開放。 移民是不成比例的有進取心的群體。 大約60%的美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是由移民或他們的孩子創辦的。柏林、倫敦和巴黎等歐洲中心都有大量移民,每個中心都有10只或更多獨角獸。 中國缺少外國創始人,但上海和深圳等創業中心吸引了大量“海龜”,即在國外學習或工作的海歸。
很難確定連通性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創業活動,反之亦然。 但這兩者是攜手並進的,幾乎可以肯定是相互依存的。 Maastricht University的RenéBelderbos研究了一個都市的發明家與國外發明家合作專利的頻率,以及這種情況如何隨時間變化。 在這份論文中的都市排名,獨角獸資源豐富的Bengaluru、舊金山、新加坡和特拉維夫都位列前十,這是基於這些聯系的增長。 貧窮的東京獨角獸的人脈减少了。

邦加羅爾展示了天賦和開放性如何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創業的魔力。 這座城市對新型科技的喜愛至少可以追溯到1905年,當時當地的王公改變了附近的水電供應,使其成為亞洲第一座有電動路燈的都市。四年後,它建立了印度科學研究所,這是一所享有盛譽的大學,仍然吸引著聰明的印度人。 移民占印度人口的一半以上——印度科技巨頭在解釋這座城市的成功時總是引用這一統計數字。

它也一直與世界相連。1985年,美國電子產品製造商Texas Instruments選擇邦加羅爾作為其第一個地區辦事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總部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資訊技術(IT)巨頭Infosys和Wipro,一直在為全球軟件客戶提供服務,使這座城市成為「世界的後臺辦公室」。Infosys聯合創始人Nandan Nilekani說,1991年印度封閉的經濟開放時,這座城市是外國公司和資本關注印度巨大市場的天然場所,這反過來又吸引了雄心勃勃的國內新貴尋求關係和現金。

▲邦加羅爾被稱為「世界的後臺辦公室」。(圖/Wikipedia)

然而,如果不是因為第三個因素:當地創投資本的存在,邦加羅爾可能不會成為今天的樣子。企業要蓬勃發展,須要瞭解生態系統並願意為其提供支援的支持者。 創業投資公司Balderton Capital的Rana Yared指出,這些人可能是早期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和員工,他們會成為下一代的天使投資者。據數據提供商Tracxn稱,沃爾瑪在2018年收購的Flipkart的前員工已經創建了225家初創公司,其中包括五家獨角獸。新加坡科技寵兒組成的三人集團Grab、Lazada和Sea Group已經成立或運營了1000多家公司。

當地的資本基礎也鼓勵了另一種重要的冒險行為。 員工必須能够離開現有公司,加入或創辦競爭對手。 伯克利大學的AnnaLee Saxenian認為,波士頓的Route 128也接近頂尖大學,但在20世紀80年代被矽谷超越,因為它缺乏企業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競業禁止協定的執行比加利福尼亞州更嚴格。

在某些情况下,國家可以提供早期支持。 矽谷擁有一長串天使,至少可以追溯到Bill Hewlett和David Packard,此外,矽谷在戰後形成的歲月裡還享有政府契约的份額,尤其是國防部的契约。 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員工包括Intel、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未來的創始人,其早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採購。軍事研究機構所在地邦加羅爾和特拉維夫也與他們國家的武裝部隊有著密切的聯系,後者可以作為首選買家。

一些政府用資本而不是契约來支持初創企業。 以新加坡為例,其人均獨角獸數量超過除以色列以外的任何地方。新加坡企業(Enterprise Singapore)是一家政府機構,負責新加坡的創業政策。該機構的Edwin Chow將這歸因於旨在吸引投資者和創始人的計畫。例如,2009年的一個大型項目模仿了以色列的一個類似項目,將來自投資者的每1美元與來自公共資金的近6美元相匹配。Monk’s Hill的翁先生補充說,至少有15只基金符合該計畫的條件,該計畫允許投資者以原始面值購買政府的股份。

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應該得到多少信任,這是一個激烈的爭論。 試圖讓集群存在的嘗試大多以失敗告終。1999年,德國向巴伐利亞集群計畫投入了15億歐元(16億美元)。2005年,法國的競爭對手數量與之相當。同年,馬來西亞以1.5億美元的價格推出了BioValley綜合體,該綜合體很快被嘲笑為「BioHosts之谷」。加拿大的一項支持初創企業的實驗失敗了,因為該實驗資金充足,私人投資者只能袖手旁觀。2009年,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Josh Lerner得出結論,對於每一次有效的政府干預,都會出現幾十次,甚至數百次失敗,大量公共支出沒有結果。

那裡有獨角獸

▲轉口港地位、親商法律和政治穩定,被視為新加坡成功的因素。(圖/新加坡旅遊局提供)

大多數投資者甚至一些政策制定者都認為,新加坡的成功更多地與轉口港地位、親商法律和政治穩定有關。儘管如此,新加坡創業投資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的Justin Hall認為,脫離政府可能會讓新加坡的崛起加速幾年。

人才、開放性和創投資本的重要性將繼續存在。但是,由於這三者的結合而蓬勃發展的集羣將繼續發展。隨著年輕集群的成熟,「x/y」策略將逐漸讓位給更先進的科技,就像中國大陸正在發生的那樣。 他們也將變得更加全球化。 另一家創業投資公司Lightspeed India Partners的Dev Khare表示,在印度現時60多只獨角獸中,已經有大約30%主要面向國際市場

新的都市還可能會陸續加入科技中心的行列。 奈及利亞的商業首都拉哥斯似乎已經準備好成為非洲金融科技領域的主導者。今年3月,奈及利亞的創業公司在矽谷著名的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公司的代表性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好,只有兩個例外。熱門科技,如分散的加密貨幣世界和所謂的Web3,可能會尋找監管更加友善(或缺乏監管)的地方。價值32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剛剛搬到巴哈馬的首都拿騷,那裡的天氣也很好。

熱門點閱》

►李沃牆/緊縮第二戶限貸宜審慎評估

►狄驤/痛苦指數飆升 投資自己改變現狀

►沈政男/阿妹人氣跨世代 盡力發揮讓才華大放

►招名威/疫情下加強點名逼到校 不如讓學生安心學習!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丁學文」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