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 賽局理論證明 搶購快篩代表超前部署

我們想讓你知道…什麼時候「囚犯賽局」會失效?只有在快篩試劑充分供應的前提之下,大家都不搶購時自然失效;或者,政府釋出快篩試劑將會大量供貨,如未來要上架的唾液快篩。

▲快篩實名制上路後,民眾在藥局門口排隊等待購買快篩試劑的情況屢見不顯。(圖/記者李毓康攝)

●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快篩實名制中,首批鼻腔快篩在4月28日上路,就如過去口罩實名制一樣,一上路就是「塞」(民眾排隊)和「堵」(系統當機)。官員至今總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制度一上路就是這般的狀況?難道民眾就不能理性一點,有需要才「篩」嗎?

官員不知的是,人性不會這麼理性,而且民眾可以理性預期政策的結果,導致政策無效。我前面這句話出現兩個理性,第一個理性指的是民眾不擅於計算經濟效果,他們憑的是直覺的自利性;第二個理性指的是民眾可以輕易的猜到政策結果,往往導致政策無效收場。

我舉首批的快篩實名制為例,當政府宣告政策推出時,卻帶了一筆1,000萬份(每份五劑)的快篩劑量資訊,看似平均每人有50%左右的機會可以買到快篩,卻釋出了「限量」的隱藏資訊。這意思不就表明了我只要買到一份,就同時排擠了其他人的購買機會?反過來說,如果自己不買,不就有一半的機會被其他人排擠掉了嗎?

官員可能以為快篩不像口罩一樣是種防護資源,所以不是絕對必要的。但民眾想的是,這時候不超前部署,到時候萬一真的染疫,會不會真的沒辦法篩,變成疫情的黑數?就像有些企業的績效制度末位淘汰制,末位可能是5%或10%,只要落入這個區間,代表工作不保,所以員工間會處於競爭狀態,只要不要讓自己落入淘汰區間,工作就有保障,踩著其他同事的頭往上爬就會是職場冷血的常態。

限量購買,不就像企業常施行的末位淘汰制?

民眾事實上是看CDC的獨佔資訊去預期未來疫情的發展。當過多時候資訊偏安的時候,即使隨時可以買到快篩試劑,民眾會嫌價格貴,當然不會超前部署。直到CDC宣布疫情快速擴散時,民眾會理性預期疫情未來的發展,這時候市售快篩當然供給有限,在需求快速增溫下,短期內買不到快篩是必然的,但這現象會造成負循環,以致於出現恐慌。

所以,限量的快篩實名制一推出,對民眾而言,買或不買,答案當然呼之欲出。我用「囚犯賽局」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民眾自利的選擇,如何演變成排隊搶購的結局。

▲囚犯賽局。(圖/作者鍾文榮提供)

下圖A與B兩個人皆可以選擇去搶購快篩,或者不搶購快篩,各自的利得會顯示在括弧裡。因為不知對方的決策,在假定對方不搶購且自己搶購的情況下對自己最有利(各自利得為0.5),因此,均衡的結果就會演變成雙方皆搶購,利得會降至0.2。所以,不能說搶購快篩是一件不理性的事,大部分民眾不會接受把購買快篩的機會「讓」給其他人的選項,所以就會出現大量排隊的人潮,民眾的抱怨就出現了!事實上,我也是第三天的週六,照樣排隊買快篩,我的經濟道理很簡單,如果可以及早處理,就能把成本降至最低。這時候就無法用經濟效用來解釋,用得到快篩當然效用最高,代表超前部署有用,但不是我願意的;如果發生「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代表我用不到,我反而更快樂。

什麼時候「囚犯賽局」會失效?只有在快篩試劑充分供應的前提之下,大家都不搶購時自然失效;或者,政府釋出快篩試劑將會大量供貨,如未來要上架的唾液快篩,也會打破「囚犯賽局」。但話說回來,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

疫情的問題,都在於資訊。這讓我想到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其經典著作《第五項修練》所提到的「啤酒遊戲」,以及在供應鏈管理中會提到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的問題,在資訊不對稱且基於自利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就會產生大幅度的波動,不是缺貨,就是庫存太高無法消化。於是乎,過去口罩缺貨到庫存過多,以及現在快篩缺貨都是疫情資訊鏈上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現象。

在疫情不對稱的情境下,政府一個小小波動(政策),經一路放大之後,當然無法理解為什麼民眾的行為,這麼的不理性?但民眾真的不理性嗎?一點可不,「囚犯賽局」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不是嗎?

熱門點閱》

►黃竣民/國防只是軍人的責任?不夠全民的「全民國防」

►林氏璧/疫情流行下掌握這六大原則 自主防疫很重要! 

►邵宗海/台北市長選舉 黃珊珊可能是匹黑馬

►天國與地獄》警察與犯人的靈魂交換 綾瀨遙、高橋一生大飆演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