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通膨一去不復返 富者恆富窮者越窮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要有長期面對通膨的準備,甚至風險會愈來愈大。

▲吳淡如指出,通膨不會消失,未來貨幣購買力仍會持續下降。(圖/時報出版提供)

● 吳淡如/主持人、暢銷作家

疫情之初,曾有學者寄望這波通膨只是短期現象,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家克魯曼教授,也曾經認為通膨只是短期現象,不會造成太大災難,等疫情過去就能順利過去。有些現象確實是短期的。比如說機票價格上漲,部分是因為疫情導致供需不穩定,長期而言自然會恢復平穩;還有能源價格的確因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而拔高。

我也同意疫情過後,失業率應該會慢慢降低,產業會漸漸復原回到正常水準,人們不再因為杜絕傳染而被閉鎖,生活能恢復過去的樣貌。

但是,通膨不會過去!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物價忽然變低」的狀況,除非一個國家的幣值大增值!我們要有長期面對通膨的準備,甚至風險會愈來愈大。事實上我們這幾十年來已發現,手中100元的購買力已經縮小了許多,而未來同樣貨幣購買力的消失會更加明顯。

疫情所造成的運費上升可能會回落,但是大發鈔票所造成的貨幣太多、商品太少的失衡,卻很難在短期內改善。中央銀行是國家貨幣政策與物價通膨的把關者。過去,各大國中央銀行為了穩定物價,致力於維持每年的通膨平穩,也就是物價上漲的幅度在2%。為了拯救金融風暴,十多年前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聯準會(Fed)祭出「量化寬鬆」政策,除了透過購買債券釋出貨幣,也把利率慢慢降到最低點。Fed 的邏輯在於:如果要國泰民安,那麼就要讓人民充分就業;要追求充分就業,就要讓新公司更容易借到錢,才能提供就業機會。

當利率維持低檔,市場資金充沛,自然會造成錢太多的狀況。而多數原物料資源有限,既然商品太少,必然是價高者得,因此市場會湧入資金去搶買商品,價格上漲也是必然。而且愈大的國家,資金實力愈大,貨幣國際影響力也愈廣,以美國來說,大印鈔及低利率所引發的資金浪潮不只影響國內市場,還會將通膨像海嘯一樣捲到其他國家。這兩年來像是從拉丁美洲阿根廷,到中東的土耳其,物價都有兩位數的漲幅。通膨,會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

而通膨容易降溫嗎?也許會降溫,不會再漲那麼多,但已經漲上去的價格,是不會跌回原位的。請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家巷口的滷肉飯漲價後,曾經降過價嗎?相信答案大概都是否定的。

從財富的角度,當然有人能靠通膨致富,但大多數人會因為通膨而變窮。為了避免財產被通膨侵蝕,資金大量挹注資產市場,資產價格也水漲船高,原本擁有房地產與有價證券的人會更富有,而窮人則得承受薪資凍漲、物價卻上揚的壓力,可能連明天吃飯的錢都沒有。經濟學大師傅利曼說:通膨會讓社會分裂成「贏家」和「輸家」,貧富更加懸殊。特別是沒有資產,手上只有一些定存甚至現金活儲的人,雖然看起來10萬元還是10萬元,但因為通膨,實質購買力已經被偷走了。

▲圖一:臺灣六都房地產六年來漲幅。(圖/時報出版提供)

COVID-19 疫情之後全臺房價狂升,也說明人們對於金錢購買力變薄的憂慮。不管你喜不喜歡,我說的是事實:明明是少子化,明明政府在打房,但房價確實隨著疫情步步升高。如上圖所示,就能很明顯地看到,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開始擴散,但六都房價成長更加快速。還不是因為COVID-19 疫情!是因為通膨!

 

▲吳淡如所著,《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提供)

熱門點閱》

► 梁國源/美國經濟硬著陸機率高 2023年失業率將攀升

► 謝金河/盧布大貶油價大跌 對俄羅斯都是警訊

► 李沃牆/通膨升溫股市墜入熊市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 日圓貶值負面效應加劇 民眾難忍飆漲物價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