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 對全球貿易帶來深遠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對於全球企業而言,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促使供應鏈重組,台灣企業應積極調整策略,擴大全球布局,降低風險,並充分利用各國提供的優惠政策,以維持競爭優勢。

▲Alphabet的現金流攀升至1,170億美元,超越蘋果成為「現金之王」。(圖/路透)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貿易政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圖/路透)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推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貿易政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其中,對等關稅計畫(Reciprocal Trade and Tariffs)和稅收減免政策成為焦點。2025年2月10日,川普政府宣布,將於3月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製品分別徵收25%的關稅。2月14日,進一步宣佈對等關稅計畫,計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普遍關稅,稅率將根據各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稅率進行對等調整。

這些政策的推行,對全球貿易格局和供應鏈產生了深遠影響。台灣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企業需提前部署策略,保持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以應對不確定性。本文將探討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背景、實施效果,以及稅收減免政策對製造業回流的影響,並分析這些政策對全球供應鏈和台灣企業的啟示。

對等關稅 對貿易赤字的影響

美國長期貿易赤字問題一直是經濟政策的核心議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美國貿易赤字達到 9500 億美元,其中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占比最大,達到 3800 億美元。川普政府認為,這一赤字主要來自於不公平的貿易環境,因此透過對等關稅政策,試圖削減貿易赤字並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

關稅政策的直接效果是抑制進口。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的數據,自2018年開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以來,美國自中國大陸的進口額已下降約 16%。此外,根據2025年2月的政策公告,對等關稅計畫將對所有進口商品施加對等關稅,預計將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的競爭力。

然而,貿易赤字的減少並非僅靠關稅就能達成。雖然關稅提高短期內可能壓低進口額,但美國國內產業的生產能力是否足以填補進口減少所帶來的市場需求仍然是一大問題。此外,由於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給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可能導致商品價格上升,進而影響消費支出和經濟成長動能。

製造業回流與稅收減免政策的推動

為了配合關稅政策,美國政府同步推動稅收減免措施,以鼓勵企業資本回流與本土生產。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公告,2025年新稅收政策將對回流至美國的企業投資提供最高 15% 的減稅優惠,並對新設廠投資提供額外的稅收抵免。

這些措施確實吸引了一些企業回流。例如,根據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NEC)的數據,2018年至2024年間,美國製造業回流投資金額達到 4800 億美元,其中包含台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半導體工廠,以及英特爾(Intel)在俄亥俄州的新晶圓廠計畫。

然而,製造業回流的過程並不順利,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挑戰:

1. 生產成本上升:美國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遠高於亞洲國家,這使得回流企業難以維持與海外生產相同的成本優勢。例如,美國工人的平均時薪約為 28 美元,而中國大陸的製造業工人平均時薪不到 7 美元。

2. 勞動力短缺:美國製造業近年來面臨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根據美國製造業協會(NAM)報告,2025年美國製造業預計將有 200 萬個技術職缺無法填補。

3. 基礎設施與供應鏈調整:許多企業在過去幾十年已將供應鏈轉移至亞洲,而供應鏈的重組需要時間與大量資金投入,這也使得企業對全面回流持保留態度。

▼為了配合關稅政策,美國政府同步推動稅收減免措施,以鼓勵企業資本回流與本土生產。(圖/路透)

▲▼川普。(圖/路透)

關稅與回流政策的副作用

雖然美國對等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伴隨著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關稅政策推高了物價,加劇通膨壓力。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2018年至2024年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因關稅影響上升約 3% 至 5%,尤其是電子產品、汽車和日用品價格的增幅最為明顯。

其次,企業經營環境受到影響。許多企業因關稅變動頻繁,難以進行長期投資規劃。根據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調查,2024年約 45% 的企業因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推遲或取消了擴張計畫。

此外,供應鏈成本上升,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許多美國製造商依賴進口零件和原材料,如鋼鐵、鋁和電子零組件,而關稅增加使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上揚。例如,通用汽車(GM)和福特(Ford)均表示,鋼鋁關稅增加了數十億美元的成本,迫使他們提高車價或減少投資。

最後,農業出口受到衝擊。中國大陸、歐盟和加拿大等國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農業面臨重大損失。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2024年美國大豆出口量比2017年下降近 30%,導致農民收入減少,美國政府不得不提供農業補貼來彌補損失。

結語

美國的對等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對全球貿易與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雖然這些政策在短期內減少了部分貿易赤字,並促使部分企業回流,但同時也推高了生產成本,加劇通膨壓力,並影響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

對於全球企業而言,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促使供應鏈重組,台灣企業應積極調整策略,擴大全球布局,降低風險,並充分利用各國提供的優惠政策,以維持競爭優勢。

未來,美國是否會進一步調整關稅政策,仍取決於經濟數據與政治發展,企業應保持靈活應變,以應對市場變化。

▼美國的對等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對全球貿易與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美東碼頭罷工一天估計要五天才能處理完積壓貨物。(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蔡鎤銘

蔡鎤銘 蔡鎤銘

曾獲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大學組金獎指導教授、第二屆行政院終身學習楷模。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