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22年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於7月19日採視訊方式登場。這次論壇主題是「韌性、永續、人文」,在台北市長柯文哲、上海市長龔正開幕致詞後,由北市副市長彭振聲、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清,以「節能減碳、淨零排放」為題,發表主題演講。論壇召開期間,兩市將就「循環經濟」、「智慧交通」及「圍棋運動」三項領域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今年雙城論壇,無論是規模或時程,都較以往縮小了許多;但就當前兩岸關係的政治氛圍來看,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弦外之音」。畢竟,這是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兩岸之間僅存且仍定期舉行的官方正式交流活動,也是柯文哲市長任內舉辦的最後一場論壇。
柯文哲在台灣政治板塊占有一席之地,外界免不了會拿放大鏡來「檢視」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觸及兩岸關係的敏感議題。事實證明,柯文哲舉辦這次雙城論壇,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他必須面對政府相關單位的「警示」,以及轄區內民意代表的「質詢」。
雙城論壇是2010年郝龍斌市長任內首度舉辦。柯文哲雖是「郝規柯隨」,但能在當前兩岸關係如此低迷的情況下,維繫這個兩岸城市交流的平台,誠屬不易。身為民選市長,他已經做出應有的貢獻。
英國《經濟學人》曾形容「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不可否認,從2016年以來,台海情勢一直處在外弛內張的狀態,主要原因是中美關係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美國前後任總統川普和拜登,都把中共作為戰略競爭的對手,都視台灣為遏制「中國崛起」的一張牌,至少是和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
其次,民共因為彼此之間的「統獨」疑慮,雙方嚴重缺乏亙信。蔡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對岸因此片面關閉兩岸協商對話的大門。雙方在「有讀不回」的情況下,難以避免政策誤判的可能,兩岸因此錯過了許多改善關係的機會。
▼2022年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今(19)日登場,台北市長柯文哲會後受訪。(圖/記者林敬旻攝)
民共交惡,確實對兩岸民間亙動產生不利的影響;新冠疫情肆虐,更使雙方往來交流因航班、減班和限航,以及居家檢疫等,受到了諸多限制;但根據《聯合報》2021年10月針對台灣民眾對兩岸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面向,進行「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發現兩岸社會關係最獲好評,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評價則較為和緩。
兩岸經貿亙動,並沒有因兩岸關係緊張遭受巨大衝擊。蔡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減低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各種統計資料顯示,大陸已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兩岸經貿依存度愈發緊密。
馬克斯主義者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過去法、德兩國本為世仇,經濟合作不但促進雙方的和解,並且帶動了歐洲統合的進程。俄烏戰爭爆發後,外界也開始討論「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問題。其實,兩岸關係不是只有戰爭的選項,雙方若能在非傳統安全議題上加強合作,就不會出現柯文哲所說,「兩邊人民也開始彼此討厭」的「麻煩」。
台灣幅員狹小,中央與地方的界線本就十分模糊,地方的需求常常反映的就是中央的待辦事務。年底台灣地方選舉和中共「20大」,是兩岸近期的大事。但「兩岸無小事」,我們應從台灣的整體利益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看待今年的雙城論壇。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兩岸無小事」,我們應從台灣的整體利益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看待今年的雙城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