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豐/台海局勢誰先離開均衡點 誰就會受到懲罰

我們想讓你知道…站在台灣的角度,當務之急是振興經濟,厚植國防力量,以防止台海現狀的均衡點往台灣不利的方向傾斜。

● 張榮豐/前國安會副秘書長、現任台灣戰略模擬學會(TASS)理事長

以那許均衡概念詮釋台海現狀的維持

二〇一五年七月在台大一場紀念賽局大師那許(John Nash)的研討會中,我擔任主講人,以那許非合作賽局動態均衡的概念,描述台海的現狀,並在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以網誌發表。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詮釋均衡點的條件以及台海現狀的意義。

根據那許非合作賽局的邏輯,經過六十多年的美、中、台動態、重複賽局,目前均衡狀態是:

一、 台灣的報酬(pay-off)是中國共產黨沒有統治台灣,台海沒有發生戰爭。

二、 中國的報酬是台灣沒有法理獨立,台灣原則上不做出危害中國的舉動;世界各國不挑戰其「一個中國原則」的說法(但美國的《臺灣關係法》是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做法)。

三、 美、日的報酬是維持西太平洋能源、貿易等海巷(sea-lane)的暢通。

下頁是根據二〇二二年三月十六日衛星照所重新繪製的示意圖,可看出自中東經由西太平洋運往東北亞地區的原油船舶航線非常繁忙,繪線的粗細反映出原油運量的多寡。此圖顯示了從西太平洋—南海—麻六甲海峽,通往印、歐、非洲的能源與貿易海巷。而台灣的巴士海峽,是維持這條海巷暢通的重要咽喉點(choke)之一。

▲原油船舶航線示意圖。(圖/東美文化出版社提供)

這個用賽局模型推理出來的台海現狀,和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記者會所描述的台海現狀一致。歐巴馬說:基本上中國和美國以及和台灣在某種程度上,都有的共識,就是不改變現狀。台灣和中國採行不同的運作方式,中國視台灣為其一部分,但也承認必須將台灣視為自有一套發展方式的實體來交往。

台灣人同意,只要能以某種自治繼續運作,就不會宣布獨立。雖然這樣的現狀,無法讓各方都完全滿意,但這一直以來維繫了和平, 並讓台灣成為相當成功的經濟體, 而台灣人民也得以享有高度的自決。

這樣一個均衡點是由各方參賽者的力量支撐出來的, 而均衡(equilibrium)的定義是:「 當任何一方的參賽者為追求其進一步的利益, 而離開均衡點時, 一定有一方會受到傷害。」 而且「 基於對身利益的保護, 受傷害的一方會對加害者採取懲罰或報復行動。」

換言之,在多方賽局下真正的均衡點是:「誰先離開均衡點,誰就會受到懲罰。」這也是美國針對台海情勢,一再聲明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邏輯所在。

九六年解放軍在台海軍演,向台灣南北兩端海域發射導彈,美國調來了兩個航母戰鬥群。李前總統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回答德國之聲的訪問;陳前總統發動「入聯公投」,都引來美國嚴重關切。面對馬前總統的種種「傾中」政策,台灣人民除了以「太陽花」運動抗議,更以選票讓國民黨失去政權。

以上這些事件,都可視為一方片面離開均衡點時,另一方所進行的「懲罰」或「報復」行為。再檢視這些年來,一些兩岸「學者」朗朗上口的「讓利」、「善意」......等,由於善意給予時自身並未付出代價,但當其被惡意收回時,也未受到另一方的報復或懲罰;所以這些都是不符合賽局均衡點定義的「假性均衡」。

不過上述台海現狀的均衡點,是一個動態均衡的概念,也就是各方隨時都在設法改變現狀;但因彼此力量的牽制,所以始終圍繞在那許均衡點附近變動。但當參賽者其中一方力量,弱化到當對手片面改變現狀,而無力報復或懲罰對方時,均衡點就會往不利於力量弱化那一方移動。

所以站在台灣的角度,當務之急是振興經濟,厚植國防力量,以防止台海現狀的均衡點往台灣不利的方向傾斜。
 

▲張榮豐所著,《無煙硝的戰場》,東美文化出版。(圖/東美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 美全力抗中加持日本 中國正與世界急速脫鉤

► 楊渡/裴洛西訪台激化台海危機 美中互相試探戰力

► 蔡詩萍/兩岸緊張 不欠一次裴洛西來台!

► 裴洛西訪台賽局分析 美國認為中國只是紙老虎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無煙硝的戰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