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招不到學生嗎? 大學「分科測驗」分發揭密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媒體報導只刻意強調一次性的「分科測驗」,或凸顯「分科」分發的嚴重缺額,猶如以管窺天,單純化了少子化對大學衝擊的結構性問題,更犯了訊息傳播的謬誤循環。

▲ 適用「108課綱」的首屆高中生完成入學甄試,將開展大學生活。(圖/記者湯興漢攝)

●諸葛俊/博士,傳播學者,前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

大學「分科測驗」放榜,高達98%的錄取率,諷刺的讓「人人有大學唸」,但相對的,居然還出現1.4萬個缺額,有51所大學招不滿,更有180個系組完全招不到學生的「零鴨蛋」記錄,私立大學以及部分國立大學哀鴻遍野,都說招不到學生是少子化的「雪崩時代」開始。真的是這樣嗎?

少子化是現實,學生難招是困境,但各大學各憑本事招生,教育部也早已實施多元入學制度,「分科測驗」的分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只有媒體一知半解,趁勢利用「分科測驗」分發缺額數大做新聞,「招生名額超過報名」、「招生掛『鴨蛋』」的類似標題,把新聞炒得很火熱,反而造成「標題殺入」的新聞偏誤,誤導閱聽人。

老牌私大也出現大缺額? 學測才是最大宗的招生管道!

從這次「分科測驗」分發的新聞處理,眾多媒體多集中報導文化大學缺額2,378人,淡江大學1,037人,義守大學1,007人,缺額排前三名的震撼,看似老牌大學,招生岌岌可危;或是「7私大缺額率破九成」的聳動標題吸引目光。聯想一下, 是不是就是「招生率只有10%」的意思?一副私立大學都快要倒光了刻板印象,弄得很多學校苦不堪言,忙著澄清。

實際上,在教育部實施多年的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推動下,會透過七月份的「分科測驗」(就是以前的「指考」,也是最早的「大學聯考」)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不是佔多數,反而是每年一、二月份的「學測」分發,才是大學入學員額的最大宗,大部分的大學差不多在「學測」分發都已經塞滿60~70%的學生,如果「學測」分發操作得當,根本不必擔心後續入學管道能招到多少學生,很多頂尖大學和老牌私立大學都視「學測」是招生的「金雞母」,招得好,這一年就穩了!這是第一個入學管道,也是最重要管道。

▲對於多數大學來說,每年一、二月份的「學測」分發,才是入學員額的最大宗。(圖/記者林敬旻攝)

接下來還有特色招生,針對藝術類、技藝類等專長的高中學生,可以透過這個管道進入大學,有如傳統的音樂、美術、運動等,對接大學的相關學校和科系,繼續延續專長教育。這是第二個管道。

還有針對偏鄉或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繁星計畫」選才,吸納這些地區的優秀高中生進入理想大學。很多就讀低志願的公立高中學生就是透過「繁星」進入頂尖大學或心目中的大學,反而在高中端形成有些學生專擠低志願公立高中,入學後再拼「繁星」的怪現象。這是第三管道,只是人數較少而已。

教育部將大學教育切成「高教」和「技職」兩大部分,一塊是一般大學,另一塊就是針對技職高中(高工、高商、高農之類的高職)對接科技大學教育,其評測的大考試就是「統測」,學生依「統測」成績進行分發。只是這個管道針對技職高中,一般普通高中不會走這個管道進入大學。

再來才是七月份的「分科測驗」,主要針對學測成績不理想,想力爭上游,或是滿足父母親對第一志願期待的學生,能給予再衝一次的機會,而不要有「一試定終身」的遺憾。對於許多大學在「學測」階段未能補足學生員額,「分科測驗」的分發就很重要,幾乎是儘量補滿學生的最後機會。所以「考試分發委員會」公佈的缺額人員是用「所有管道招生名額」來計算,自然大部分的學校都會有缺額,可以這麼說,「分科測驗」分發缺額多的前幾名學校,其實他們在「學測」分發階段都已經錄取了差不多了,「『分科測驗』不是他們的菜」,成為他們圈內的流行語!這是第四個入學管道。

▲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媒體不應只刻意強調一次性的「分科測驗」,或是凸顯「分科」分發的嚴重缺額,混淆視聽。(圖/記者周宸亘攝)

確實還有很多學校補不滿招生員額,畢竟少子化是殘酷的事實,教育部也開放部分學校和科系可以進行「單獨招生」,俗稱「單招」。在「分科測驗」分發之後,距開學大約還有一個月時間,各校依照申請的「單招」特色,辦理各別的招生,可以再補上一波學生。這是第五個入學管道。

更何況,還有海外招生的員額,過去許多陸生會申請來台灣唸大學(近年少了很多很多),也有部分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華僑兒女會申請來台灣就讀大學,這也能挹助學校的學費收入,積極一點還可以創造學校的國際化氛圍。更何況還有最後一個管道,就是進修教育(俗稱「夜間部」),免試進入大學就讀修學分,再找機會透過考試轉成正式大學生,也可以進入大學就讀。

招生管道百百款 媒體不應混淆視聽!

有這麼多元進入大學就讀的管道,如果媒體報導只是刻意強調一次性的「分科測驗」,或是凸顯「分科」分發的嚴重缺額,猶如以管窺天,單純化了少子化對大學衝擊的結構性問題,更犯了訊息傳播的謬誤循環,影響閱聽人的認知判斷,變成一種假新聞傳播的事實查核素材。

只是教育部,明明知道大學入學的多元管道,卻放任媒體有偏頗的報導,並沒有「出手相救」,倒是讓很多學校氣急敗壞,成為茶餘後議論的對象!

熱門點閱》

►丁學文/兩岸攤牌後政經動盪 在劍拔弩張中尋求新平衡

►王志鵬/美國雷根號航母通過台灣海峽 機會渺茫! 

►美國議員訪問團又來了! 進步派挺台大將馬基領銜率團

►中國爹不祭狠招難改修羅柬埔寨 去紐西蘭摘水果卡實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