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越活越快樂 老年期生活滿意度攀上最高峰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不會再為五美分的事發五美元的火。」

▲研究顯示,60~70歲的族群的生活滿意度逐漸變高,對於壓力、競爭的意識逐漸減弱。上圖僅為示意,非內文人物。(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強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幸福曲線」理論創始人、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

我父親曾經說過,「變老不是膽小鬼可以應付的」。(註1)他經常表達對衰老的恐懼,特別是害怕「老朽」的感覺。他那一輩的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母漸漸孤老衰弱,或者在氣味難聞的養老院裡終老,他們對老年的生活一點都不期待。

我父親在中年時經歷離婚的痛苦、獨自扶養孩子,以及打理法律事務所的壓力,在那些年裡,他特別容易生氣和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接著又經歷了一次短暫且不幸的婚姻。不過,他在快六十歲時生活態度改變了,他變得比較放鬆,緊繃的性格也舒緩了些,對於這種改變他比任何人都驚訝。

六十歲退休後他又活了二十年,這是他最幸福的歲月(雖然這段期間他的健康狀況不太好)。他一直到退休前都還是經常怒氣沖沖,但退休後就不再那麼愛生氣了,這對他自己和家庭來說都是好事。記得我曾問過他,為何很少生氣了?他想了一會兒說:「因為我不會再為五美分的事發五美元的火。」

在我的調查中,大部分人描述自己每個時期的滿意度都跟我父親的故事大同小異,他們在六十、七十歲時都有意想不到的高生活滿意度。關於中年的描述,正如我在前一章所說的,受訪者多半使用「矛盾」、「高風險」之類的詞彙;反之,關於六十、七十歲的描述則是「快樂」、「滿足」、「滿意」之類的。像「挑戰」、「野心」之類的用語消失了,還有「壓力」也不見了。

受訪者給六十、七十歲時打的分數最高,八十歲時稍稍下降些。我的調查方式或許不夠精準專業,但是不需要放大鏡仔細檢視也看得出來,人們在六十、七十歲時對自己的生活多半非常滿意。

某個下雪的清晨,我拜訪九十四歲的鄰居諾拉,之前我們並不熟,只是偶爾打招呼,那天我在她家詢問她對生活的滿意度。她是那種一直都保持愉悅心情的人,聽了她的故事才知道她也有艱苦的過往: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水沒電,她先生在五十二歲時去世,退休後她一直不能適應無所事事的生活,之後她的孫子過世,她必須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姐姐。

她膝蓋曾經受傷,所以走起路來步履蹣跚,還曾罹患癌症,打橋牌時發覺自己頭腦不靈光了,就在幾週前她還發現自己犯了以前都不曾發生的錯誤。九十四歲的她身邊沒有多少還活著的朋友,她的牌友幾乎都走了,雖然她不宅但也走不遠,只要動個一小時就得坐下來休息。

這些老年失能、掙扎的情況正是我父親最不願看到的老年景象,雖然如此,諾拉對她老年生活的評價卻是「百分之百的滿足」,她給老年生活打了十分的滿分。她把自己長壽的原因歸為基因的關係。那麼她知足的祕訣又是什麼呢?「享受每一天,接受生活所帶給你的,不要煩惱擔憂。」這就是她的生活哲學。她並不是沒有過過苦日子,但是她接受了上天的安排,就像她所說的「不要太擔心」。

在我看來,諾拉的認命並不是被動或者被迫,而是對過去某個時刻、某天的回味。

我們旁觀者客觀地看她的生活似乎比以前更緩慢、更空虛,但是她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生活得更豐富、更滿意了。後來再採訪她時,我不禁想,等我到她這個年紀時,是否也能如此平靜?幸運的是,大量的科學研究顯示,我能擁有這樣的心境機率還滿高的。

【註1】 Growing old isn’t for sissies. 這是好萊塢明星貝蒂.戴維斯的名言。

 

▲強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所著,《大人的幸福學》,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提供)

熱門點閱》

► 為什麼沒有平均房價?搞懂市場買賣必懂的經濟學概念

► 25%人一生必經歷恐慌發作 人類壓力為什麼這麼大?

► 吳淡如/擁有好命人生 必須先思考三大問題

► 高處生痛苦 向下比才會看見幸福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大人的幸福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