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咨文強調重振中產階級 白宮重申認真看待助台自衛

我們想讓你知道…拜登認為美國與中國是競爭但不希望有衝突,但他並不認為讓美國變得更強是錯的,他將繼續把心力投入美國的創新以及一些將決定外來且被中國試圖領導的重要產業。

▲美國總統拜登8日發表國情咨文。(圖/路透)

● 作者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美國總統拜登於台北時間8日上午10時發表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簡稱 SOTU)。由於最近國際局勢的劇變,讓這次美國總統向國會報告施政成果與方向的國情咨文更具有報告之外的意義。具體來說,這是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共和黨)上任以及新一屆國會開啟後,第一場國情咨文,隨著美國逐漸步入2024選戰,又有多項民調指出民主黨希望有位別於拜登的人選上任,這場國情咨文表現也對拜登個人極為重要。此外,除了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仍未停歇,上週又發生轟動全美的「中國間諜氣球」事件,讓原本看似可能隨布林肯訪問之行而稍稍回溫的中美關係降至冰點。因此,拜登將如何回應因氣球事件也是外界的焦點所在。

不過一般來說,在美國的國情咨文裡,國內發展的篇幅會較國際多一些。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相較之下美國兩黨目前在對中俄的政策上面共識度非常高,但國內議題則更為複雜且分歧較大。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國會裡面討論的法案、政策,都是國內的議題而非國際的議題,這些具重大爭議性的國內法案也會佔據國會議員們最多時間去辯論。以下我們將為大家整理這次國情咨文的重要看點。

國內經濟重振與國際民主防衛

從將近1小時20分鐘的演講中,不難發現拜登將重點聚焦在國內發展上,而非美國的國際角色。但在國情咨文的最後面,拜登是以守護民主的價值來作結,在價值層面上,一如上任以來的基調(從上任100天首次到國會演說開始),是把美國對中國和俄國的政策,拉高到民主與獨裁的對抗層次。簡單來說,是以美國為民主自由世界領導者的高度來撰寫與發表。

▲拜登國情咨文的重點之一是重振中產階級,並強調美國正在復甦。(圖/路透)

拜登國情咨文第一個政策重點是重振中產階級,除了做政令宣導講,說美國正在復甦、創造了1200萬就業機會之外,他提到先前通過的基礎建設法案,宣示要投入更多資源加強基礎建設(待過美國的人應該都很有感,美國的基礎建設真的有待加強)。另外,拜登也提到很多執政黨所關注的議題,例如氣候變遷、槍枝管制、減少警察暴力事件等等。其中一大重點是要處理貧富不均的問題,例如必須要讓企業的實質稅率提高。

第二是關於民主防衛。拜登提到俄烏戰爭即是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共同幫助烏克蘭抵禦俄國侵略(沒有特別講說美國會守護台灣,不過別忘記,他已經公開講過四次。美國對於台灣海峽的關注是寫在《台灣關係法》裡面的,不會因為一次演講有提到或沒提到而有所改變)。針對中國,拜登認為美國應該要多投資在科技產業上,以及加強軍隊現代化嚇阻戰爭、保護美國國家利益。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期待看到美國投入更多資源在高科技產業以及軍事方面,來圍堵中國。實際上,光是在最近兩週內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美中目前的對峙狀態,例如美國將在菲律賓開設四個新的軍事基地、擴大制裁華為、成功拉攏日本及荷蘭加入禁運晶片製造設備DUV給中國等等。

▲▼澤倫斯基抵美訪問與拜登會談。(圖/路透社)

▲拜登提到俄烏戰爭即是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共同幫助烏克蘭抵禦俄國侵略。(圖/路透社)

「溫情喊話」、「熱鬧」的SOTU 演說

拜登在這場國情咨文強調跨黨合作,在一開始就向剛上任的麥卡錫議長說:「議長先生,我不想毀了你的名聲,但我期待跟你一起共事」,並向共和黨議員喊話:「在我過去任期內簽署了300條跨黨派法案」,相信沒有理由無法一起合作。整場國情咨文,拜登不斷訴諸黨派合作,並稱共和黨人為「我的共和黨朋友」(my republican friends)。

但在提到近期相當爭議的債務上限時,拜登表示,前總統川普任內增加的債務比歷史上所有總統更多,並表示目前國債有近25%的是前朝所留下,此話一出,場內馬上一片嗚聲。隨後拜登提到「有些共和黨人希望聯邦醫保跟社會安全訂出落日條款」時,更是引發場內共和黨議員不滿。從鏡頭中可以看到副總統賀錦麗馬上露出尷尬的表情,而議長麥卡錫也馬上搖頭說No。喬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格林(Marjorie Greene),則是直接起立大罵,稱拜登是「騙子」。這也是國情咨文的特色,場上不同黨議員們的反應,往往都是媒體捕捉的重點,會被製作成各種迷因。而坐在總統後方的兩院院長,參院議長是副總統,但眾院議長有很高的機率會是跟總統不同黨(在美國,分立政府是非常頻繁出現的),因此與美國總統所屬不同政黨的議長的「表現」也是一焦點。近年最有名的就是2020年魔法阿嬤裴洛西在川普演說結束時,她在川普身後撕著川普的講稿。

▲▼ 川普彈劾,眾院議長裴洛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裴洛西在2020年時,當場撕了川普的國情咨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另外,這場國情咨文還有幾位重要受邀者。由於1月底田納西州才發生震驚全美的尼科爾斯案(Tyre Nichols),再次凸顯美國警察暴力問題,拜登提及警察改革和槍枝管制時,特別向受邀到現場的尼科爾斯母親和繼父致意,兩人也起立接受全場起立鼓掌。當演講提及俄烏戰爭時,拜登也請烏克蘭大使Oksana Markarova女士起立接受致意,並跟她說:「我們會一直支持你們」。

台灣在哪?

SOTU並不像美國其他部門政策報告會舉出不同國家進行詳細說明,而是總統個人直接對國會發表的施政和政策方向報告,因此出現台灣字眼的可能性不高(中國在去年的國情咨文中也僅出現三次),不過國情咨文中強調的民主防衛、重整科技產業鏈與台灣有關。拜登認為,長期來看必須把高科技產業鏈拉回美國(他表示明明半導體產業是美國人發明的,過去也製造達全球四成以上的市佔率,現在卻只剩不到10%),而這就和台積電等關鍵半導體領導公司的競爭與合作有關,不過,當前美國主要重心是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友善的盟友國家,移除紅色供應鏈,是台灣的機會。

被淡化的中國與俄羅斯?

根據CNN 計算,國情咨文提到中國部分僅有1分46秒,與最大佔比8分57秒的健康保險議題形成巨大對比,更比早被美國大眾遺忘、2分38秒的COVID-19議題還少。俄烏議題也沒有太長的著墨,僅被提及1分58秒。《紐時》指出,降低國際角色的原因,可能與財政預算有關,《紐時》提到:「對抗俄羅斯以及與中國競爭將是耗費數十年的工作,但這會在已經緊繃的財政預算上,加上數十數百億。」

儘管提到中國的部分不多,拜登在演講時卻顯得特別有精神。似乎除了在向中國喊話外,也意在重振國內的信心。拜登開頭指出,在他上任前,大家常常在講的「中國實力增長而美國衰退」,現在再也不是這樣了。他曾與習近平講過,美國與中國是競爭但不希望有衝突,但他一點也不認為讓美國變得更強是錯的,他將繼續把心力投入美國的創新以及一些將決定外來且被中國試圖領導的重要產業。美國將繼續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她先進的科技不會被用來對付她自己。

▲拜登認為站在美國的對立面,永遠都不會是個好選擇。(圖/路透)

此外,拜登也表示「美國目前是在數十年來最好的位置上,也比他人更有能力去與中國競爭」。這句話才剛講完便引來一陣歡呼。拜登也承諾將在可以增加美國利益的領域上與中國合作:「但很肯定的是,就如同我們上週清楚說的,如果中國威脅我們的主權,我們會做出行動保護我們的國家,我們也做到了。」(As we made clear last week, if China threatens our sovereignty, we will act to protect our country, and we did.)

最後拜登也講了他多次重述的:「站在美國的對立面,永遠都不會是個好選擇。」(他真的很愛這句,也曾說過當面跟習近平講過,或許是覺得這樣子講特別有氣勢吧!)。

美中持續鬥而不破 主權受威脅將有對應措施

此次國情咨文聚焦國內政策,在外交政策方面,拜登政府維持一貫的基調:不使用太過強烈的用詞。不過我們在這邊還是要再次強調,美中已經進入結構性對抗,並不會因為國情咨文較少提到,或是美中領導人會面,就在一夕之間髮夾彎。大家可以想想看,美國近期推出了多少的制裁、加深了多少的科技戰程度?在外交上面,除了上述提到的要在菲律賓增設四個基地,還有各種聯盟的活動都在持續進行。大國之間的競爭關係是結構性的,即使兩國之間的互動會有所起伏,但都不會改變結構。更何況,美國白宮、國務院、國防部等單位,在過去一年來都已多次強調:中國是當前唯一有能力而且有意願去改變國際秩序的一個威脅,因此美國的應對措施也會持續推出。總之,不會因為一場演講當中提到多寡、或因兩國官員的互動而有所改變。

▲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8日在華府外籍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重申「美方非常認真看待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的責任」。(圖/路透)

註:美國時間2月8日,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在華府外籍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會中重申:「美方非常認真看待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的責任。」、「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與一中政策,國會跨黨派的大力支持,美方持續支持台灣自我防衛需求,也持續與台灣對話以了解台灣的防衛需求以及最適合的能力。」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美國台灣觀測站專欄

美國台灣觀測站專欄 美國台灣觀測站

國會是美國的立法單位,關係著美國內政外交的政策走向。秉持著開放資料、開放政府的精神,我們希望透過集結及整理美國國會台灣相關法案,讓更多人能了解、甚至參與美國的政策決策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