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睡覺滑手機只為點名 大學教育不應只是文憑

我們想讓你知道…大學教育應該是要培養學生融入社會後,有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判斷能力、有系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升學考試。

▲大專院校數量太多,反而變成學校積極的延攬學生。(示意圖/123RF)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學校、老師與學生三者之間的惡性循環

曾到某大學產學合作演講授課,碰到學生三三兩兩的進教室、不發表看法、不聽講只顧著玩手機,來上課只是為了點個名,甚至有些同學晚進教室,沒聽到前面課程內容,竟還向老師反映不知道上課心得要寫什麼,反過來抱怨老師。

為什麼學生會對老師的上課內容如此冷漠?部分原因來自國高中,有的學校秉持升學主義,對於課業較差或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出現問題時,採取傳統處罰、冷漠對待,或是逼迫轉學,這時學校比學生具優勢。到了大學階段,學校數量太多,反而變成學校積極的延攬學生,學生地位跟以前遠遠不同,當然學生就會有這樣的表現,儘管他還是會碰到積極的好老師,但是已經不會去相信老師,一直防備,沒辦法有良性的互動。在國高中時,對學生應該是要採取輔導做法,而不是要用壓制處罰,或是逼學生轉學,這樣只會讓學生對老師、教育失去信任與信心,導致今天的局面。此外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生也會幫老師做教學評鑑,有些老師怕教學評鑑打太低,學校可能不會續聘,就要百般地討好學生,不敢為難學生,教育還有什麼意義?這樣只會造成學校、老師與學生三者之間的惡性循環。

教育是誰的責任?

我在大學任教時,有位學生曾向我詢問,有些老師告知學生:「沒有碩士的學歷,出社會就沒有競爭力。」這句話是真的嗎?這位學生感到很徬徨,因為他不想再繼續念碩士,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想做什麼。在傳統的升學主義想法之下,從小到大總有人在旁邊說要做什麼,一直照著父母、老師所要求的去做;到了大學,突然驚覺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國高中階段,學生被告知要考好成績、進好學校,未來就不用擔心。到了大學,老師又不講大學畢業之後要做什麼?大學教育應該是要培養學生融入社會後(In-society),有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判斷能力(Reasonable judgment)、有系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Systematic thinking),而不只是升學考試。

台灣目前這樣的教育模式、想法適合每一個人嗎?年輕可憐的學子是台灣教育下的產物。家長、學校、老師你們都不用負責任嗎?也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這樣的方式真的適合台灣今日總體的生存發展環境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郭振鶴

郭振鶴 郭振鶴

中油95/98差二元推動者、百年老店郭元益轉型顧問,著有三本行銷管理學教材。現任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榮獲112年東吳大學教學全校前十名獎。

郭振鶴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