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吳釗燮26日在記者會上面對記者「雙重承認」的問題時,表示有關跟其他非邦交國交往,沒有排除任何狀況。(圖/記者黃國霖攝)
●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我國26日與宏都拉斯斷交,在記者會上有記者問說:「次長俞大㵢近日接受阿根廷媒體專訪時提到,歡迎阿根廷與中國、台灣同時交往,此是否意味『雙重承認』(鼓勵非友邦各國雙重承認中國及台灣)?」部長吳釗燮回應:「有關跟其他非邦交國交往,沒有排除任何狀況。」
這個新聞絕對是非常大條。這不過是史上第二次我國政府官員公開講說不反對(其實就是接受,甚至是「鼓勵」)各國「雙重承認」台灣與中國(註:此處我們將台灣與中華民國視為同義詞)。
中華民國的執政黨第一次「不反對」雙重承認,是1971年的蔣介石,而且那個時候並沒有公開說。第二次講說不反對雙重承認(也是第一次公開講)是2007年時的陳水扁總統。
美曾提雙重代表權案 蔣介石堅持「漢賊不兩立」
1949年之後,中國國民黨在內戰當中輸掉了整個中國大陸,轉到台灣另起爐灶。當時國際社會面臨一個大問題:到底是中華民國代表中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
彼時我國仍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兩個中國」之間的外交戰一直持續,我們在聯合國內原本可以掌握過半數,後來中共的邦交國愈來愈多,我們就使用「重要議題」的方式,先用簡單多數決把中國代表權案投票成一個「重要議題」,讓它變成必須要三分之二才能通過,靠著這招又在聯合國內多撐了好幾年。
當時兩個中國(ROC與PRC)之間是一個「政府承認」的問題:你承認要由哪一個政府來代表中國。邦交的主要意義之一,就是承認哪一個政府是中國。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合法席位。(圖/翻攝百度百科)
一直到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把「蔣介石的代表驅逐出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取代」,到這邊可以說是外交戰全面潰敗,中華民國不再被國際社會視為可以代表中國。
其實在這之前,由於美國打算跟中共交往以制衡蘇聯,因此早就派人(後來的老布希總統)帶訊息給蔣介石,問他要不要接受雙重代表案,即我們把安理會的席次讓給中共,但仍然可以用中華民國為名,待在聯合國。蔣介石一直認為「漢賊不兩立」而拒絕接受。
一直到1971年,由於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全世界已經知道了美國要改善與中國關係,自然沒有必要再堅持ROC代表中國,蔣介石好不容易才改變態度,「不反對」雙重代表權案。可惜已經太遲,當年聯合國大會的表決,我們在重要議題案就輸了,因此在之後的中國代表權案,我們必定會輸,因此我們自己先發表聲明,退出聯合國(以上請參考《陸以正回憶錄》)。
昨日(3月26日)吳釗燮部長的聲明內容指出,「有關於我們跟其他非邦交國家交往,我們是沒有排除任何狀況」,「任何國家希望與台灣提升關係,不管是政治、經貿、文化等關係,台灣都會認真思考、研議,思考讓台灣的國際及經貿空間能夠擴大」。
這個的意思是正式地提出,台灣不再追求中國代表權、不再追求各國的「政府承認」。道理很簡單,我們早就不是「中國」了,要承認中國那邊,當然不會影響到我們這邊。
我們都知道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問題是我們的《憲法》並不這樣承認,我們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也不這樣承認。一直到現在才首次由外交部長來提出不反對雙重承認,意義相當重大。
▲台灣不再追求中國代表權,因為我們早就不是「中國」了,兩岸早已是完全不同的國家。(圖/路透)
這當然會被中共視為「搞台獨」,因為中共一直都反對台灣是一個政治實體,不管是一中一台、兩個中國(ROC & PRC)。其實對中共來說,只要不統就是獨,管你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還是什麼名稱都一樣。
歷史無法重來,我們無法知道在那個平行時空,如果蔣介石早點接受雙重代表權案、中華民國還在聯合國裡面,而我們現在會是什麼光景。雖然我們《憲法》還沒有跟上真實世界的狀況,但兩岸早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擁有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這是簡單明瞭的事實。
問邦交國的意義 先想想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國格
話說回來,如果要問邦交國對我們的意義,不如先問我們自己,到底怎麼看待自己的國格。我們到底是不是、應不應該是一個獨立國家?到底跟中國的關係是什麼?當中共不斷想要統一台灣的此時,如果我們想要維持現狀、或者想要往哪邊移動,又該做些什麼呢?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臉書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到底是不是、應不應該是一個獨立國家?到底跟中國的關係是什麼?當中共不斷想要統一台灣的此時,如果我們想要維持現狀、或者想要往哪邊移動,又該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