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惠台措施將喊停 我分散出口國際市場勢在必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今後台灣廠商,不可能也不應再依賴中國大陸關愛的眼神,而是要強化依國際標準來進行貿易,不斷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同時開拓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

▲大陸商務部,商務部大樓。(圖/CFP)

▲大陸商務部立案進行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的「貿易壁壘調查」。(圖/CFP)

● 莊奕琦/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針對蔡總統過境美國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中國大陸進行為期3天對台環島軍演後,又突然宣布即日起,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涉及商品達2455項,調查時期涵蓋至明年台灣總統大選前。政經聯手意味相當濃厚,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陸對台經濟讓利多 兩岸經貿關係長期不對等

就經濟而言,台灣自1990年代以來的兩岸貿易,經由產業分工及台灣對大陸投資,兩岸間投資與貿易大幅成長,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達1367.4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值的43.8%。為使兩岸經貿正常化,2010年馬政府時代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當時對岸為統戰目的,經濟上採單方面讓利政策,並推出一系列的惠台措施,期能獲得台灣民眾的認同與縮短兩岸歧見。

由於兩岸經濟量體差距懸殊,除早收清單外,大陸方面也允許台灣對大陸輸台的2千多項產品進行單方面進口限制,可謂不對稱經貿特殊關係。2016年民進黨再次取得政權以來,因雙方缺乏互信基礎,基本上兩岸關係是零互動,ECFA雖未廢止,但幾乎名存實亡。

▲ 馬政府時代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當時對岸以統戰為目的,經濟上採單方面讓利政策,並推出一系列的惠台措施。(圖/翻攝自經濟部官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惠台措施將喊停 一切依國際規則來談

此次貿易壁壘調查,中國商務部稱是為了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經民間進出口商會名義申請調查,範圍包括台灣制定並正在實施的禁止進口中國產品的相關措施,和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調查方式可採問卷、實地查核和向利害關係方進行調查。

中國此時提出此項作法,雖只是調查,還沒有實際結果與對應措施,但卻充分反映中國近幾年來對外政策,政經聯手的靈活操作與反制措施。表面上,是依國際規則和慣例,對國內企業因貿易壁壘造成的傷害展開調查;實際上,更象徵中國大陸對台政策將改弦更張,過去對台的讓利政策或惠台措施將落幕,一切按國際規則的公平貿易來談。


▲ 中國大陸過去的惠台措施恐將喊停,一切按國際規則來談。(圖/記者蔡紹堅攝)

台灣產品恐難輸陸 加速產業升級進程

此舉對在大陸的台商,因在過去普遍享受過這些好處,無論經營或生產規模也都具相當的競爭水準,不太需要再靠特別優惠才能生存或牟利。但對以出口大陸為主的國內廠商而言,往後面臨大陸關稅和非關稅的貿易懲罰或障礙則可能因此升高,使台灣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將更形困難。

今後台灣廠商,不可能也不應該再依賴中國大陸關愛的眼神,或利用特殊關係的僥倖心理來經商,而是要強化依國際標準來生產和進行貿易的決心,不斷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同時開拓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包括歐洲、東南亞和印度,乃至中南美洲、非洲。若果,長期而言,一方面可讓兩岸經貿關係朝正常化發展;另一方面,也會迫使我國產業加速升級腳步與分散出口國際市場,不再依賴中國市場的舒適圈。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時評論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