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妙如/國立高雄大學學生
《模仿犯》為近期在Netflix全劇上線的熱門台灣影集,由吳慷仁、江宜蓉、姚淳耀、柯佳嬿、林心如、庹宗華、黃河、范少勳、夏騰宏主演,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1990年代台灣發生的連續殺人命案,融合檢警辦案與媒體亂象。除了近期各演員的演技備受討論外,也有很多的人在看完影集後,很好奇為什麼劇名會叫做模仿犯?
▲《模仿犯》官方正式海報。(圖/Netflix)
受限篇幅 影集更改原著精彩橋段實屬可惜
《模仿犯》以台灣影集的劇情為核心,講述兇手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上,被聲稱自己才是真正兇手的人,指控他所寫的《連續殺人事件》一書之內容全都抄襲自己的犯案過程,以及兇手在沒有同夥後的犯案動機,全都變成只是因為單純的私人恩怨,跟牢房裡的其他罪犯一樣,一點都不特別,而稱模仿犯;以原著小說來講述,兇手同樣是在自己的節目上,但是是以談論方式進行,談論時記者以隨意搜集來的國外犯罪小說案例,指控此兇手也只是抄襲犯罪,才不是什麼獨特之作,並拿著犯罪案例對著兇手說,這也不過是模仿犯而已。兩者以不同的方式,卻皆針對兇手的過於放大自我、過度期待被關注的心理,使得兇手崩潰。當然對於原作小說的粉絲來說,兇手自供前是經過漫長的鋪成,而非影集的最後大暴走,也可惜最經典的拿犯罪案例橋段被更改。
▲ 姚淳耀與吳慷仁。(圖/Netflix)
民眾嗜血、檢討被害人 短短10集精確呈現社會亂象
看完《模仿犯》後,我覺得劇中內容正反映著當今台灣的媒體生態。因為台灣大眾愛看血腥畫面,以致於記者們更加捕捉相關題材,甚至有些社會案件,記者為獲取更多資訊,會去侵害受害者家屬的隱私;再到因為媒體的報導常聚焦在兇手如何作案,導致新聞媒體變成了犯罪教課書,造成民眾的「模仿」。另外也可以從中發現民眾總喜歡放大檢視受害者,女性受害者更被解讀成「肯定是她勾引對方」、「都是自找的」,反映出社會對於女性的標籤。可以思考的是,讓劇中兇手犯案的動機是民眾的關注,如果社會大眾不愛看血腥報導,是不是就不會有這起連續殺人案發生呢?
此作品改編得相當成功,巧妙地融入台灣傳統文化與社會議題,也相當完整地呈現台灣新聞媒體造成的社會亂象,闡述著台灣媒體對社會帶來的可能危害,同時也提醒著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模仿犯》巧妙地融入台灣傳統文化與社會議題,也完整地呈現台灣新聞媒體造成的社會亂象,闡述著台灣媒體對社會帶來的可能危害,同時也提醒著媒體識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