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 留給時間去驗證!

我們想讓你知道…教育部108課綱由「能力導向」轉向「素養導向」方向正確,全民都要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才能提升,不是迷思而是鐵錚錚的事實!

▲ 台師大教授劉承賢認為,「課綱時數大幅調整是為了上本土語言」是毫無根據的抹黑。(圖/記者林世文攝)

● 曲建仲/台大電機博士

在上一篇《雲論》的文章〈跨領域科技素養教育 提升國家的創新與創造力〉,我們談到由「能力導向」轉向「素養導向」可以讓學生學習跨領域的知識,更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而日前《雲論》的文章〈理科課太少讓學生能力退步?本土語言可與英語協力充實國力〉則認為,先進國家並未全民通曉英語、專精理工,英語能夠提升競爭力,但與國力畫上等號邏輯不通,課綱時數大幅調整是為了上本土語言是毫無根據的抹黑,唯有政府來場語言屠殺,台灣才有在日常使用英語的環境,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是學習本土語言救台灣,還是學習英語科技才能救台灣呢?

教育部108課綱降低自然學科的必修時數,讓第一線的教授憂心忡忡,連台大新生的成績都往下掉!為什麼呢?仔細對照新舊課綱的課程名稱與內容之後就會發現,那是因為許多數理學科應該「必修」的課程被改成「選修」了!而這些內容通常都是比較艱澀難懂的,當學生遇到艱澀難懂的東西,當然會想要跳過去,等進了大學才發現怎麼老師在教什麼都聽不懂?這時才明白原來自己跳過了重要的東西沒有學到。

談重要性的時候是「弱者」
投票表決的時候變「超強」

▲ 108課綱由「能力導向」轉向「素養導向」目的是希望學生接觸更多的跨領域知識。(圖/記者姜國輝攝)

把自然學科應該必修的課程改成選修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要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根據官方定義,素養代表著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由「能力導向」轉向「素養導向」,進行彈性化配置的結果,目的是希望學生接觸更多的跨領域知識,想想也有道理,不過我認為還是應該要找大學理工科系教授參與討論,看看那些必須學習的數理學科漏掉了?

我是一位具有理工專業的人士,對於事情的因果關係,應該細加追究、尋求證據,所以我又再次仔細比對了新舊課綱,看著看著,咦!怎麼會有一個原本應該「選修」的本土語言變「必修」了?我尤其是重視邏輯的理工專業人士,在看過新舊課綱的時數背景後只能承認:把這麼多原本應該必修的課程改成選修,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壓力,是為了要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卻多了一門原本應該選修的課程改成必修,所以是什麼害學生的壓力不減反增的呢?

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乍看之下影響不大,但是孩子所要花費的時間和遭受的挫折遠遠不只「每週一節」,語言的學習需要天份,沒有天份硬逼孩子學習是很痛苦的事,如果是英語這種攸關未來職場競爭力的語言,那再痛苦也只能撐下去,但是對於和職場競爭力無關的本土語言,孩子和家長的反應會如何?

▲ 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乍看影響不大,但要花費的時間和遭受的挫折遠不只「每週一節」。(圖/教育部提供)

我知道對於一個熟悉八種本土語言的優秀教師來說,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的確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不熟悉本土語言的學生和家長來說,那可是要花成千上百的力氣課後學習的,那會佔用多少其它課程的學習時間?壓縮多少英語和基礎科學的學習時間?這就是發文的這位媽媽真實的心聲,我身邊許多相同遭遇的朋友也有這樣的想法。

更有趣的是,在比較不同課程的重要性時,本土語言是「弱者」,所以政府應該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扶持,這個我非常認同,對於許多基礎學術題目,雖然沒有什麼商業價值,但是在學術上很重要,政府投入資源是應該的。但是在投票表決要不要從選修變成必修的時候,本土語言立刻變得「超強」,不論如何,反正給我必修就對了,真是「好強」的「弱者」呀!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日本提早學新技術及新思潮
與國民英語力沒有關係

難道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有全國英語化,人人都說得一口好英語嗎?當然沒有,而且根本不需要,明治維新是西元1868年開始,距離今天超過150年,他們當時不一定要全國英語化,人人都說得一口好英語,只需要少數的留學生學習並引進新技術及新思潮,再透過翻譯及教育讓全民「慢慢的」各自習得必要的專業知能。現在是西元1868年嗎?我們有150年的時間可以學習嗎?我們的競爭對手會原地踏步等我們150年嗎?

日本沒有全民精通英語,是因為日本的科技和歐美併駕齊驅,同時也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成員,他們靠的是科技實力,所以英語不必很好,甚至反過來,可以讓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學習日語來和他們請教,所以他們不必推動小學、中學科目以英語授課,更從未達成全民熟悉英語的地步!因為日本有九個物理獎得主,八個化學獎得主,五個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請問我們有幾個?所以現在的台灣根本沒有資格和日本對比,我們還是乖乖回家學好英語和科技,繼續努力吧!

▲ 韓國的科技實力和台灣不相上下,是台灣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圖/路透)

至於韓國的科技和台灣差不多可以拿來對比,但是韓國有沒有全民通英語,那是他家的事我才不在乎,韓國不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成員,而是台灣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最好韓國沒有全民通英語,這樣韓國的產業國際化與科技競爭力就會變弱,台灣就可以持續領先拉開差距立於不敗之地。有趣的是,韓國有六種本土語言,就算沒有推動小學、中學科目以英語授課,但是也沒有強迫本土語言「必修」吧?

提升英語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
不是迷思而是鐵錚錚的事實!

我當然知道孩童的教育必須是多面向的,理工真的很重要!但人文思維及素養也一樣重要!尤其是人文能力中的「閱讀及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中!這些我完全認同,問題是這些和本土語言有什麼關係?學校已經有很多人文思維及素養的課程了!這些課程當然很重要。韓國有六種本土語言,就算沒有推動小學、中學科目以英語授課,但是也沒有規定要讓本土語言「必修」,難道韓國人就沒有人文思維及素養?

當我們看到台積電美國晶圓廠移機典禮台上這麼多優秀的台灣人,在國際的舞台上,當著美國總統政要和這麼多國際企業的執行長面前充滿自信侃侃而談,他們靠的是流利的英語和穩紮穩打的科技實力,去問問這些優秀的專業人才,他們是用哪一種本土語言去增加產業國際化?又是用哪一種本土語言去提升科技競爭力,鐵錚錚的事實擺在眼前,還說這是一種迷思?歷史及現實上也找不到這樣的必然?

▲ 台積電美國晶圓廠移機典禮台上,優秀的台灣人憑藉流利的英語和穩紮穩打的科技實力,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圖/台積電提供)

我在清大讀碩士班的時候,指導老師規定所有學生上台簡報必須用英文,而且不准看稿子,當時真的很不習慣,但是訓練兩年之後就「很敢講」,英文不好可以再慢慢修正,後來我在外商公司擔任工程師,和國外人開會如魚得水,才發現當年碩士班的指導老師真是有先見之明,這就是我親身的經歷,我相信這也是教育部未來推動雙語政策的做法之一。請問清大有實施戒嚴嗎?有語言屠殺嗎?為什麼要用實施戒嚴、語言屠殺來嚇唬大家呢?

多學語言不是壞事,學本土語言或英語都對國家有益,這個我非常認同,我從來沒有將課網時數調整怪罪於時數最少的「本土語言」,問題出在「強迫必修」,理由我前面已經「細加追究、尋求證據」分析過了!至於戲稱英語會造成「智力衰退、加速老化」,這絕對不是理工專業該有的特質,而是我過去在職場多年學來的技巧,就是當對方用歪理在和你辯論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講道理,而是用歪理把對方的話複製貼上再傳回去!

我們要打的是國際杯
不是象牙塔裡的小遊戲

講來講去就是要讓本土語言必修,也不考慮會不會給學童太大的壓力?也不考慮學生或家長有沒有需要?也不考慮會不會壓縮到英語和基礎科學的學習時間?更不考慮會不會影響到台灣的產業國際化與科技競爭力。想不出什麼理由,最後就說本土語言才能讓國人享有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紅利,為個人及家庭省下至少百萬的長照支出,為國家創造教育效能的效益,並減少上百億的長照經費,這些巨大而長遠的效益,甚至扯出什麼自信靈魂及自覺,用一堆虛無縹緲的理由,不會覺得太誇張嗎?

我說過了,我們要打的是國際杯,不是象牙塔裡的小遊戲,我認識這麼多優秀的工程師在前線日夜打拼,才能保有台積電今天領先世界的地位,而且我們還不能夠保證台積電永遠領先,因為英特爾和三星緊追在後,只要稍不留神,隨時有可能被追上,沒聽過商場如戰場嗎?我們需要的是後援糧草,科技產業的後援糧草就是人才,結果卻發現人才跟不上,不只讓第一線的台大電機系教授憂心忡忡,連台積電董事長都頻頻示警

▲ 社群軟體盛行,造成青少年專注力大幅下降,不單是台灣才有的問題。(圖/取自Pexels)

問題是什麼原因跟不上?是TikTok、Twitter、Instagram等社群軟體盛行,造成青少年專注力大幅下降?還是新世代因網路盛行造成的孤立與心理特質?台灣有社群軟體與網路,所以歐美和日本都沒有嗎?既然全世界都有社群軟體與網路,那為什麼只有台灣讓新一代人才危機浮現?我什麼時候抓本土語言做為代罪羔羊了?我明明是支持本土語言,反對強迫必修,「強迫必修」才是羔羊吧?還是「超強」的羔羊呢!

本土語言當然無罪
問題是強迫必修的規定!

我全力支持文化部提出具體保障措施,規劃七大執行策略,加強耆老訪談、齊備各語語料庫及資料庫平台、廣辦全國性競賽、各類型營隊及推廣活動、培育母語家庭、補助法人及民間製播影視音節目及數位內容產製、強化國家語言教學資源、發展多元數位科技開發應用等。學校將本土語言定為「選修」,讓有興趣或有需要的學生可以擁有學習管道,是非常恰當的做法。

強迫所有小、中學生都在課堂上使用華語、英語上課,這件事確實沒有一一問過我們選擇,那是因為當年制定教育政策的時候,筆者和該文作者都還沒出生,而我們現在談的是教育改革,何謂「改革」?當然是把不好的東西改掉,沒問題的東西就留下來,使用華語、英語上課沒問題,為什麼還要再問過我們?如果要把華語改成本土語言,那就要先證明為什麼本土語言比華語更好吧?

▲ 台灣的產業還不夠國際化,科技還不夠有競爭力,必須持續努力。(圖/記者許敏溶攝)

我也支持政策對福國利民的引導,也支持政府透過各項政策讓國人共享智力及健康的利益,但是這些和本土語言有什麼關係?本土語言當然無罪,出問題的是強迫必修的規定!是的,我們當中十個人,或許至少有八個人在一生當中少有機會使用英語,那正是因為我們的產業還不夠國際化,科技還不夠有競爭力,所以我們還要持續努力不是嗎?

AI時代讓語言學重要性大增
但是千萬別弄錯方向了呀!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更何況人工智慧的發展神速,現在的語音翻譯已經非常精準,只有語音沒有文字的本土語言也可以輕鬆地經由類神經網路模型進行訓練,同時利用訓練好的模型進行精準的翻譯對話,想要了解如何做到的,可以參考我的影片:《全世界第一款,台語英語雙向翻譯!臉書用人工智慧讓台語翻成英文!背後是如何做到的?

人工智慧的時代正適合文法商學背景的專業人士發揮專長,前題是不能走錯方向。因為人工智慧雖然需要資訊工程師來撰寫程式,但是更重要的是文法商學背景的專家投入專業知識來訓練類神經網路模型,只要跨領域學習程式撰寫技巧,在未來的職場上一定會有非常好的發展,更何況人工智慧讓程式撰寫愈來愈容易,門檻愈來愈低。

而最近ChatGPT聊天機器人爆紅,更是讓語言學在未來十年變得極為重要,學會八種語言的專家如果把專業用在人工智慧,不但可以讓自己的專業充份發揮,還能讓學生在職場上與世界各國的人才競爭,更能讓台灣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把象牙塔裡的小遊戲變成國際杯,這個比到中小學強迫孩子學本土語言更有意義,台灣的人工智慧與軟體產業不但落後歐美,甚至落後中國,因此這才是在救台灣,千萬別弄錯方向了呀!

▲▼臉書母公司Meta推出一套可供即時口譯的人工智慧系統。(圖/翻攝自臉書)

▲臉書母公司Meta推出AI翻譯系統,來自台灣的陳鵬仁(左下圖)是推手之一。(圖/翻攝自臉書)

是本土語還是英語科技救台?
到底就留給時間去驗證吧!

我知道有些人是永遠不可能被說服的,我長篇大論只是想讓大家知道什麼才是真道理?千萬不要被一堆似是而非的說法給誤導了!已經把本土語言改成必修的既得利益是很難再改回來的,現在只有部份學期每週必修一小時,明年會不會變二小時、三小時?再過幾年會不會真的變成「以台灣各地區主要的在地族群本土語言做為不同學科的教學語言」?大家看到我詳細的分析後,至少有機會阻止這種慘劇發生,這樣可以拯救許多孩子不會被壓垮、拯救許多老師不會被整死,至少我還算有點貢獻。

大家想想,英數理化的老師要鑽研教學方式,指導每一個學生學好英數理化就已經「頭殼摸咧燒」,現在還要他們學習各種本土語言來教英數理化,豈不是要害他們的教學能量也下降嗎?結局是不只學生的英數理化能力下降,連老師的教學能力也下降?耗盡這麼多人力物力,這是在救台灣還是在害台灣?

「頭殼摸咧燒」意謂頭殼抱著燒,很抱歉閩南語沒有文字,所以我只好用大家「看得懂」的華文字來寫,也還好大家都看得懂華文字,我們才能在這裡寫社論互相切磋,這再次證明語言和文字就是個溝通的工具,重點是聽得懂、看得懂,而不管它是華語或本土語言。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外面,台灣只有一個,我們該做的是讓大家團結一致站上國際舞台,不是嗎?

▲ 閩南語沒有文字,要以華文字來示意。(圖/翻攝自教育部台語字典)

好了!這個話題可以就此打住了吧!台灣有更多話題需要被關注,我們就不要在這裡佔用媒體版面了!我們都是為了台灣好,我們也都支持本土語言,只差在選修和必修而已。要向誰學習?該怎麼選擇?我相信大家有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必政府用法令強迫,請把我們選擇的權利還給我們。到底是本土語言救台灣?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就留給時間去驗證吧!

或許五十年後,當台積電遙遙領先,當聯發科打敗高通,當台灣有自己的高速鐵路、航太火箭、隱形戰機、量子電腦、人造太陽、導航衛星、諾貝爾獎得主,台灣就可以和日本一樣與歐美併駕齊驅,那時或許我們就不必學英語了!五十年我們做的到嗎?這個我不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本土語言完全幫不上忙,所以一定不是學習本土語言救台灣呀!

【後記】以上內容對事不對人,我們還是必須感謝台灣許多教授們對推廣本土語言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同時我個人也感謝這位教授的發文,讓大家聽見不同的聲音。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