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從事國貿、外交及學術工作者而言,熟習英語是優勢,乃至是義務。(圖/長榮中學提供)
● 劉承賢/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在敝人前一篇文章〈英語與國家競爭力不能畫等號 多學本土語言救台灣〉裡,開頭就以英語並不通行的日、韓為例,指出國民的普遍英語力,不見得等於國家競爭力;但我也特別指出:從事國貿、外交及學術工作者,熟習英語是優勢乃至是義務。
我之所以要指出英語力不等於競爭力,其實正是因為〈請放過孩子! 台灣需要的是產業競爭力 不是本土語言〉一文將課綱「降低自然學科」的必修時數,怪罪於本土語言之故。
108課綱由「能力導向」轉向「素養導向」
事實上,這個說法的誤會大了!有這想法的人可曾用心比較過不同學科領域的時數在新課綱的增減情形嗎?如果曾經花時間看過108課綱的課程時數變動,就會發現,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根本不是其他學科時數降低的主要原因。
108課綱把必修課時數調降,並不是因為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主要原因是整個進行彈性化配置的結果,目的是希望學生接觸更多的跨領域知識。以高中而言,就騰出高達 1/3 的課程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擁有更多機會自主搭配選修課。這個轉向,是因為108課綱由過去的「能力導向」,轉為「素養導向」的成果。
尤其是重視邏輯的理工專業者,在看過新舊課綱的時數背景後,都應該要承認:「把必修課時數減少,歸罪於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具有理工專業的人士,對於事情的因果關係,應該細加追究、尋求證據,而不是以直覺加罪於弱者,否則,要如何說服外界對理工專業崇仰及信任呢?
▲ 108課綱把必修課時數調降,並不是因為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接觸更多的跨領域知識。(圖/記者姜國輝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台大新生成績下滑是因為上太少數理課程?
同理,〈英語和國家競爭力不能畫等號?多學本土語言是救你還是救台灣?〉一文中指出「讓第一線的台大電機系教授憂心忡忡,連台大新生的成績都往下掉!」這原因是什麼?是抖音、Instagram等社群軟體盛行,造成青少年專注力大幅下降?還是新世代因網路盛行造成的孤立與心理特質?抑或是年輕人的能力多元發展,不再只能單以學業成績衡量?任何人怎麼可以在沒有深入研究及確切的論據下,就隨便抓出本土語言做為代罪羔羊呢?
先進國家難道全民通曉英語、專精理工?
在這篇文章中,曲博士指出為什麼日本人普遍英語能力不佳,但卻國力鼎盛、科技領先、學術頂尖,曲博士的理由是: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代就開始學習歐美技術及思潮,所以才能領先其他亞洲國家那麼多。
但上述的回覆,卻還是沒回答:「日本提早學習新技術及新思潮,與國民英語力有何關係?」難道日本人現在普遍英語不好,是明治維新結束後慢慢變不好的嗎?難道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有全國英語化,人人都說得一口好英語嗎?沒有吧!
學習及引進新技術及新思潮的,總是少數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一如外貿或外交人員,具備較高的外語能力很重要。至於一般國民,只要透過翻譯及教育,就能各自習得必要的專業知能,成為推動國力上升的一份助力。換句話說,要求全民都成為英語達人、理工達人,這是什麼樣的思想呢?即使是如今發展蓬勃的日本、韓國,都不曾有過這種全民通英語、全民精通理工的時代吧!
▲ 韓國的文化產業在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總統尹錫悅上月訪美時,便曾會晤影視串流巨頭Netflix共同執行長薩蘭多斯,促使Netflix投資韓國。(圖/路透)
英語能夠提升競爭力 但與國力畫上等號邏輯不通
但我當然同意,學會英語,可以提升自己的職能,我從來也沒反對任何人想加強英語能力。我一再強調的只是:「全民都要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才能提升」是一種迷思!歷史及現實上也找不到這樣的必然!
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這是持續進步的必然之路,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曲博士提到的日本、中國留學生,和台灣留學生一無二致,都是透過外語學習,所以他們必須熟習外語,這也沒人反對。
不過即使日本已躋身世界強國,中國也突飛猛進,但日本及中國仍然沒有推動小學、中學科目以英語授課、更從未達成全民熟習英語的地步!所以把「國民英語力」跟「國家競爭力」直接劃上等號,這是什麼樣的詭異邏輯呢?
課綱時數大幅調整是為了上本土語言? 毫無根據的抹黑
不只是關於英語力的推論令人感到莫名,一如本文前頭提到的,所謂「把本土語言定為「必修」,同時降低自然學科的必修時數」,這個說法更是毫無根據的抹黑!課綱時數的大幅調整,本土語言根本就不是最主要因素,甚至連主要因素都不是。
這種率而、無根據地把一切怪罪於「本土語言」的做法,就是我們國家需要的理工思維嗎?
我要說:理工真的很重要!但人文思維及素養也一樣重要!尤其是人文能力中的「閱讀及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中!
▲ 理工很重要,但人文能力中的「閱讀及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中!(圖/記者林悅翻攝)
讀過且理解本人前一篇文章的人,不應該誤會甚至故意曲解本人的用意。
唯有政府來場語言屠殺 台灣才有在日常使用英語的環境
曲博士既然也承認學界的研究,認同「雙語人」的智力發展較佳、老化速度較慢,就不應該忽略文中提到「雙語人」必須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雙語,且都具流利度」,只有這個前提具備了,才會有前述智力發展較佳、老化速度較慢的巨大紅利。
而這正是為什麼要拿下這個教育效能、長照節流、全國累計可達數百億的紅利,只能靠「本土語言」,無法靠「英語」的原因。
就如我文中所提:「只有本土語言能在家庭、社區經常使用且建立流利度。」
曲博士問說:「為什麼我們不創造讓台灣人有日常使用英語的環境?」我想答案很明顯,除非政府再次實施戒嚴,強制在公私領域全面使用英語,就如同過去數十年間,強推本來不在台灣的華語,壓制原來的共通語台語,禁止族群語言,如客語及各原住民族語那般,若非經過新一輪的語言屠殺改換為英語,否則是不可能達成的。
不相信嗎?任何不相信的人,只要在自己的家族試試看就知道了。看誰可以在「鼓勵、利誘」的情境下,在一年內讓自己的家族內人人都經常使用英語且流利自如。
▲ 調查報告顯示,會講台語的新一代僅有22.3%。(圖/記者湯興漢攝)
多學語言不是壞事 學本土語言或英語都對國家有裨益
惡意的扭曲不是好的討論態度,這包括將課網時數調整怪罪於時數最少的本土語言,還包括戲稱英語會造成「智力衰退、加速老化」,這絕對不是理工專業該有的特質。當人文素養消沉、對文化及土地的自信及認同被輕視的同時,我只希望任何討論至少不要出於扭曲,而要建立在認真閱讀及正確理解之上。
只有在社區及家庭能經常使用並能藉在地環境建立流利度的「本土語言」,才能讓國人享有提升智力、延緩老化的紅利,為個人及家庭省下至少百萬的長照支出,為國家創造教育效能的效益,並減少上百億的長照經費。
這樣巨大而長遠的效益,當然必須國家透過政策來介入,以跳脫個人私我的視角,謀求國人的長期幸福。
至於英語,就鼓勵大家去學吧!即使我們當中,十個人或許至少有八個人在一生當中,少有機會使用英語,但多學無妨。
但學了就有提升智力、延緩老化好處的本土語言,則不只是要學回來,更要全面經常使用,這是利己利國的好事,不是什麼無用的待罪羔羊。
增加理科課程只能靠不上本土語言課? 國人享有福國利民之權
▲ 讓本土語言復振普及,也能使家長及學生有「選擇的權利」。(圖/記者林世文攝)
曲博士強調「選擇的權力」,希望曲博士也能看重政策對福國利民的引導,支持政府透過各項政策讓本土語言復振普及,讓國人共享智力及健康的利益。別忘了,強迫所有小、中學生,都在課堂上使用華語、英語上課,這件事又何曾一一問過我們選擇為何了?
「選擇的權力」為什麼如此偏頗?只敢單單劍指本土語言呢?怎麼都不敢要求人人早已說得流利的華語課(「國文課」)要減少節數,以便用來上自然學科呢?曲博士願意如此建言嗎?
本土語言無罪,本土語言是福國利民的軟實力!
謝謝曲建仲博士的撰文回覆,曲博士的想法反映許多人的心聲,以上論述也是對事不對人,謹與曲博士交換意見。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108課綱把必修課時數調降,並不是因為每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主要原因是整個進行彈性化配置的結果,目的是希望學生接觸更多的跨領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