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提是把小孩平等的當個人 別為打小孩的父母加油

我們想讓你知道…遇到說自己不得已打小孩的人,請不要為他加油。

▲ 知名小兒科醫師管教孩子的方式,引發社會議論。(圖/指揮中心提供)

● 陳睨/自由接案講師、撰稿人

一名育有3名兒女的知名小兒科醫師日前發文自曝,因為過於寵溺孩子,決定改採嚴厲教育,卻因為打耳光等行為引發議論。

我真的很難以忍受當成年人在失職並且把這些結果轉移到兒童身上後,不願意面對習慣是今年累月的養成,所以最終也必須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修正的事實,企圖用暴力要求小孩迅速妥協。

體罰兒童或者是用暴力來制止行為,在教育上面收效甚微,相信我不用再贅述了。不管家長有多精神耗弱,或是覺得有多難以管教,你的困難跟挫折都不應該用肉體創傷的方式轉嫁到兒童身上,也絕對不能用打小孩的方式來向自己或大眾證明自己真的有在努力教。

如果成人有情緒難以克制,想攻擊面前的兒童,甚至到了可能傷害他人的狀況,希望做家長的人能夠自覺一點離開現場。

再能同理也不要為使用暴力者加油

虐童、打小孩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成年人在感到痛苦和挫折時,應考量到周遭的人,不要讓他人因自身的情緒管理問題而受波及。(圖/達志/示意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被親密關係人暴力對待本來就是一輩子的受傷,成年人的其中一項基本素養,就應該要包含在痛苦和挫折的時候,考量周遭的人,不要讓他們因為你的情緒管理問題成為受害者。

我自己就是在家暴家庭下長大的小孩,幾乎是真的從有記憶以來,打罵從未停過,而且小時候家裡打人是真的拿到什麼就狠狠往我身上招呼,衣架、熱融膠、竹條、不求人、馬鞭都是招呼過我的常客。我媽行刑時,往往是一聲令下,要求我必須要跪在四格磁磚裡面,脫掉只剩夜市那種三件一百的薄白色棉質背心和內褲,乖乖給她邊抽邊訓話,但凡踏出去,就只會受到加倍的皮肉痛苦。有次實在受不了,哭著跑遠了點,就被罰跪到家門口,當時我媽拿著一條連著小羊腿脛骨的皮鞭卯足了勁,一下下的朝我身上揮舞,被鞭打而裂開的傷口上湧出的血花在下一鞭的甩動下,呈拋物線濺到了我們家大門旁油光鋥亮的綠色牆面上。我前一次回家撤走所有我的家當,並跟我媽正式分開的時候,還特地還查看了一下已經成為斑駁的鏽紅色小圓點的血污痕跡。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每個人的家庭都是長這樣的,被打成什麼樣子都算稀鬆平常,導致我整個童年和青少女時光,身上總是會有幾處還來不及退紅的鞭痕,大腿或是屁股這類型比較有肉的地方也總青紫一片。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本來在書房摸魚,我媽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把我叫過去客廳,語重心長的跟我說:「如果有一天你被打到有生命危險的話,你要跑喔!」聽得我既心驚膽跳,同時又覺得莫名其妙。幸運的是我現在順利的長大了,且就目前來看,價值觀應該還算是正常,沒有受到原生家庭太大的影響,但我絲毫不想要跟我的家人建立任何關係或是嘗試和解,也沒有從那些年的懲罰裡學到任何事情,真的要說造成了什麼結果,大概就是只想要離她越遠越好。

童年10大體罰凶器!網:打關節超痛。(圖/記者李佳蓉攝)

▲ 作者回憶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有記憶以來,打罵從未停過。(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對於這名醫生的行為,我持同樣的態度來理解。

直至今天,觸及到家庭議題的時候,我還是會不自覺地感到難受,所以讀完全文實在是難以想像,現在已經這麼明顯的出現暴力行為之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在貼文底下,對這個家裡面唯一應該要有判斷和知識能力卻同時是暴力施加者的人喊加油呢?這樣讓實際的受害者情何以堪,又對許多曾經被家暴長大的人來說,他們應該要如何去理解這樣的經驗呢?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鼓勵他去了解自己的情緒控管和精神狀況,並把小孩管教的任務交付給更有能力執行的夥伴,與他共同配合來推進這群小孩的教育跟塑造,不是加油鼓勵這一切的發生。一份2012年的《對兒童的體罰:20年研究的教訓》(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就很清楚的點出有關體罰研究發展的歷史階段,同時它也提供給我們很清楚的幾個重要研究里程碑時間點,去了解體罰對兒童在精神層面或者是社交成面上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影響。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參閱。

但是我寫這篇文章,其實並不單純想談體罰而已。

真正的問題在家長都不放權

▲ 從本圖可以發現,該名醫生對於「什麼是爸爸可以給子女最好的教育」的想像,其實就是讓他們全面性的在生活上面不用動口也不用動手。(圖/翻攝自Facebook/陳睨)

請大家不要為這名醫師加油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我更希望大家看見他作為爸爸這個角色,因為對於「教育」概念定義錯誤,導致越努力越不對勁的結果。截圖中的文字有一項線索,如果很認真的看上圖,就可以發現該名醫生在這一開始對於「什麼是爸爸可以給子女最好的教育」的想像,其實就是讓他們全面性的在生活上面不用動口也不用動手;可是在下圖面,由於該名醫生感覺到自己的小孩在某些生活態度或者是行為上有缺失,所以他非常單方面的在短時間之內就改變了自己對於好的教育的想像,要求小孩要符合某些特質,並且認為規矩講了一次就應該要能夠遵守。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存在小孩表達意見或者是展現自我的空間,簡單來說,他在第一張截圖裡面列點的三個問題,本質上就是兒童的自主權缺失所導致的結果。他在兒童還很小的時候,透過無微不至的照顧,阻止了小孩正常對外探索跟發展的可能性,就像有許多家庭裡面,爸媽照顧得越好、越接近未卜先知,小孩的語言發展狀況通常就會比較緩慢,因為他們絲毫不需要靠溝通,就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許多家長在現在也很常會出現類似的行為,比方說為追求效率,放棄讓小孩自己練習穿鞋,或者是看兒童吃太慢,就把飯碗接過來,想說餵一餵更省時。

▲ 從本圖可以看到,該名醫生感覺到自己的小孩在某些生活態度或者是行為上有缺失,所以改變了自己對於好的教育的想像。(圖/翻攝自Facebook/陳睨)

這些都會導致小孩在早期的發展困難,在他們理應做錯、失敗、跌倒或是緩慢學習時,追求效率又心急自家孩子受苦的家長如果意圖介入加快進程,往往就會讓兒童的某些特質、動機和能力直接被扼殺在心理。更不要說在這個例子裡,小孩甚至沒有自主權,在被爸爸刻意引導成某種個性樣態之後,還會被怪罪是他們的問題,最終必須要去承擔來自爸爸這個決定一切教育方針,並且影響他們價值觀和人格形塑的權力者,具有攻擊性的怒氣,以及「自己生活邋遢且難以管教、造成家長痛苦」的形象污名。

這一切背後都是源自於這位醫生爸爸在如何提供好的教育的這個想像上有過度的介入,並阻止小孩擁有自主思考的權利。心理學家暨兒科醫師的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tt)提過一個我覺得父母在照護兒童的時候,非常棒的概念──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當然在這裡,大家可以自動把它帶換成足夠好的家長,在這邊提到這個概念,主要是因為,溫尼考特非常反對過度照護的家長,或者是過度疏遠的家長,前者包辦了多數兒童需要自立學習的過程和每一次選擇的自由,最終讓小孩不知道原來自己跟世界是可以產生獨特的連結,進而對世界毫無任何興趣;後者讓兒童沒有安全感,難以對他人和對整個社會建立有效地信任與探索可能。

▲ 家長若過度保護孩子,最終往往會讓小孩對世界毫無任何興趣。(圖/pakutaso)

醫師明顯為前者,且直到小孩都快小學畢業了,「在思想上的不放權」依然是他的教育習慣裡最有風險的地方。

我在實驗教育機構教了六年的書,經手國小到高中,遇到了非常多小孩,也很常看見一些在生活上面失能的學生總是會同步性的對家長表達強烈的不尊重,並伴隨對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的特質。我這裡提到的對一切事物沒有興趣不代表這個小孩不會去打遊戲或者是不會去看短影音,他們可能會為了融入社交圈,同步進行這些行為,但當我的課程裡面要求學生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要藉由他們日常接觸的某些媒介來舉例子的時候,這個類型的小孩很長會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興趣」、「不干我的事」,我甚至曾經有聽過小孩表示:「除了打遊戲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來打發時間。」這類孩子的食衣住行通常完全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全面由家長或者是主要照顧者來包辦。他們之所以會對世界漠不關心,是因為當他們第一次想要關心的時候,有人越俎代庖的幫他們做好了所有決定,且從那之後,也沒有人真正意義上面幫助他們建構這一段失落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如果你人生裡被問的每個問題其實都有人幫你在背後做好的決定,那久而久之你會不會乾脆放棄思考,也放棄跟外界建立聯繫呢?

這類的小孩越來越多,他們不是惡劣,而是從來沒有思考過什麼是自我,他們需要學會的不是遵守規矩,而是擁有主動決定和負責的能力。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群小孩最早學會的是影響到「他們自己」的那些家事怎麼做,但絲毫不會想要了解他們做的事情有沒有可能有些後果需要別人收拾,這就是因為放權所導致的學習現在之處碰到跟他們利益關係比較緊密的部分而已,更有效地教育策略在後面並不是單純的重複立規矩和處罰,而是讓他們理解與社會的相處上的每個決定,他們也都要自己選擇和自己負責。

▲ 有效的教育策略並不是單純的重複立規矩和處罰,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和自己負責。(圖/pakutaso)

教學如何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小孩要理解這些責任本身跟自己的關係,並且他們能夠主動去選擇自己的做法和評估結果。

這是比考試成績好不好更重要的事情,也是無法只靠打罵養成的能力。

教育的前提是把小孩平等的當成一個人

最後,為了避免有人覺得我沒有權利可以討論育兒,本人簡介一下自己。目前膝下女兒已經三歲大,且以幼兒標準,能基本生活自理(能自己洗手、刷牙、洗臉,會穿衣服,也會自動去上廁所,吃完飯之後會自己收拾洗碗,玩完玩具和看完書籍之後,經過提醒可以收好),是個每天要聽一小時故事的好奇寶寶。家庭組成結構上為雙薪,意指兩個人都要工作,老公在忙碌的醫療業賣肝值班,還要準備考試,我本人同時有三個完全不一樣型態的工作,並且仍然在研究所攻讀碩士,日常生活絕對可以用「爆炸忙碌」來形容時間的緊迫性和情緒壓力。家裡面完全沒有任何長輩後援,僅有配合的保姆和朋友偶爾幫忙救急,假日和平日晚上都是跟我老公輪流照顧小孩,還要帶她出去玩。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們自己家的教育裡面,我、我女兒跟我老公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日常生活裡必須要掛著「請」和「謝謝」,任何一個人犯錯都必須要跟其他人道歉,哪怕有的時候老公壓力太大,情緒控制不良而大吼了之後,他在平靜下來都會被我壓著去跟他女兒道歉,所以我女兒也很習慣在犯錯的時候,知道自己必須要主動提出,並道歉修正。當然,如正常幼兒,她也會因為不如意而哭鬧,但我們都已經能夠用溝通的方式,在大約5~10分鐘左右解決這些困擾。這一切都是慢慢訓練出來的,在培養的過程中,她逐漸發現很多事情說服我要比哭到我心軟容易,合理的事情都可以討論,並且要為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然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會幫你做完這三個概念,因此與她平等相處,其實並不是一件會很困難的事情。

▲ 作者與老公皆為受薪人士,目前膝下育有3歲女兒。(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太把小孩當寶物,不當作一個生命個體,所以在處處都幫忙他順手做完事情之間,讓他錯過了自己可以好好長大的機會。不要因為他們長大後沒有突然學會所有技能或依然缺失好奇心這種小事情,就去懲罰在這個過程中看似享福,實則受害的小孩。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陳睨」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