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光用言語或打罵就打造出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青少年時期,孩子會試著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大人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虐童、打小孩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 當家長不斷數落孩子的缺點、說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恨鐵不成鋼; 但內心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我的孩子不夠好,一無是處,所以才需要我不斷提醒」的信念。(圖/達志示意圖)

●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一名醫師在臉書粉專以「我打了我的小孩」為題,自白因為過度寵溺孩子,所以養出生活能力無法自理的孩子,因此憤而採取打耳光的措施, 結果遭通報家暴,讓他感到心灰意冷而發文,引發激烈討論。

孩子的生命故事每每凸顯出大人世界的荒謬

大人們愛面子、好比較、不重承諾、 雙重標準、虛偽做作、自以為是、匱乏無力、過度干涉、難以自省、情緒暴衝…… 各種惡形惡狀被包裹在所謂「愛」的糖衣下,將其合理化地告訴孩子:「這一切 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們的認知錯亂了,孩子們的內心出現矛盾衝突:究竟該相信哪一個面貌的大人?

許多家長常看自己的孩子全身上下沒一處順眼,甚至會懷疑自己怎麼生出這樣的孩子? 然而,孩子並不是不在意。就是在意,才會頂撞,才會回應。看似對抗的反應, 就是青少年典型的行為模式之一,目的是為了表現出獨立自主的一面。

我遇過好多家長,他們煞費苦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做的一切都出自於愛。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份「愛」,可能帶來反效果。

▲ 有些煞費苦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份「愛」,可能帶來反效果。(圖/KKTV提供)

我曾在許多演講場合和家長分享:「孩子會長成你們心底所相信的樣子。」 許多家長一時難以接受:「怎麼可能?我們都期待孩子懂事、成熟且成功啊!」

是的,「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 的期待;但你認為自己是否能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 運作的方式」,就是一種信念。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這就是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常感覺到事與願違、力不從心的原因。

當家長不斷數落孩子的缺點、說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恨鐵不成鋼; 但內心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我的孩子不夠好,一無是處,所以才需要我不斷提醒」的信念。於是,從這個信念出發所看到的孩子,永遠是不夠好的。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孩子會驗證父母內隱的信念

孩子會驗證父母內隱的信念 孩子呢?孩子自幼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望著父母的眼眸長大,因此,很容易內 化父母的信念。這種內隱的信念,儘管沒有明說,孩子卻感覺得到,也就是:「父 母對我是失望的」或「父母認為我很糟」。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去「驗證」這種信念。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試著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大人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與父母對立衝突、僵持不下,這是青少年孩子從依賴朝向自主,逐漸想脫離父母的照顧與干涉,同時藉由和父母唱反調,來證明自己有能力 獨當一面的方式。對他們來說,「認可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遠比「當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來得重要。

而父母卻往往把青少年孩子反抗的行為,看成一種無能或不尊敬的表現,因此更 加嚴格控管;內心則更加相信孩子「確實一無是處」,更不可能給出孩子任何的 肯定。

直到最後,大人累了,心想就任由孩子去吧!反正孩子不是個成材的料;孩子則 領悟到,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乾脆徹頭徹尾地放棄努力,用無能來證明自己就 是大人眼中沒有用的「廢柴」「魯蛇」。

 

▲ 陳志恆著,《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圖/圓神出版提供)

●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