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川普若重返白宮 亂世將更深不可測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川普真的重新回到我們的世界,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再次成為最沒有辦法預測的一環,地緣政治的洶湧只會變得更加難以把握。

▲ 川普的我行我素和語不驚人死不休,讓他獲得了一個大多由白人和宗教保守派組成的選民團體青睞。(圖/路透社)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如果台灣三角督的選情讓你感覺撲朔迷離,那美國的兩個老人大選有可能讓你哈欠連連意興闌珊;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柯文哲民調打敗藍綠兩黨候選人都不算出人意料 ,那川普的捲土重來又有什麼好 始料未及呢?今年六月份,川普明明遭到了聯邦的起訴,但匪夷所思的是,川普的選情不但毫髮無傷,政治迫害這個護身符反倒讓他成功籌募到了700萬美元資金。站在台灣的我們,始終看不懂倉惶落敗的川普為什麼可以捲土重來?事實上,川普執政四年留下的政治遺產非常特殊,雖然大多數的美國人對他不屑一顧,但保守派、富裕的商業階層和宗教右派,到現在還把他奉為當代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

皮尤研究機構(Pew Research)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他離任時的支持率雖然只剩29%,但他的支持者和盟友仍然稱讚他撼動了建制派,並成功落實了2016年的一些競選承諾。譬如他與很多的機構公開對立;他打破了官僚的政府規範;他將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風帶到了世界舞台;他宣佈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他還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並三不五時大罵讓很多美國人感到不安的中國。

簡而言之,川普的我行我素和語不驚人死不休,讓他獲得了一個大多由白人和宗教保守派組成的選民團體青睞,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那群被所謂的華盛頓精英剝奪一切的受害者,他們不但是共和黨新的支持者,更是川普打死不退的瘋狂粉絲。

川普任內的美國 滿是混亂和怨恨

▲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重新聚焦美國大選,藉由多篇文章,毫不掩飾的對川普捲土重來提出了擔憂。(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這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重新聚焦美國大選,在鵝黃色的封底前面,我們看見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目中無人、昂首前行的川普。在他腳底下,有著一排六個正在為他在鋪平紅地毯的支持者。川普右手邊的黑色字體說明了一切。大字寫的是「PREPARING THE WAY 為大路做好準備。」小字則是「The alarming plans for Trump’s second term 為川普第二任任期準備的驚人計畫。」

《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一篇第九頁、第14頁的Briefing專文、美國板塊第一篇第25頁和第47頁的國際板塊文章四篇文章毫不掩飾的對川普捲土重來提出了擔憂,文章認為川普的支持者已經信心滿滿的準備再度入主白宮,《經濟學人》嘗試針對川普的共和黨執政做出了一定的剖析與推演,並相信美國會面臨的將是一個被削弱的國家和權力不受制衡的帝王總統。

確實,川普執政期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混亂和怨恨。他的總統任期最終在充滿爭議中結束了,但他的支持者因為不服輸而躁動的洗劫了國會大廈,這讓川普的總統任期在這麼一個可恥的結局中結束。此後,川普面臨了選後的彈劾轉以及兩項的刑事指控,後面或許還會面臨更多的指控發生。這位美國前總統到現在還想為自己在 2020 年的落敗提起訴訟:他甚至向一群支持者咆哮大喊著我是你們需要的正義以及報復。

▲ 川普支持者曾因不服選舉結果,於2021年1月6日躁動的洗劫了國會大廈。(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崇尚「美國優先」 磨刀霍霍向文官

現在的選情狀態讓川普贏得 2024 年的共和黨總統提名越來越有可能。你或許會認為大選的勝利將預示著美國迎來更多的混亂,但事實上,一支由信仰「美國優先」的民粹人士組成的幕僚正致力於確保川普第二任會做的比第一任更胸有成竹。 他們不但在積極準備,他們的努力方向更是不容忽視。

為什麼這麼說?與 2016 年時的匆促接手相比,《經濟學人》的Briefing專文直指川普第一任期的幕僚們已經和他共事了很多年。他們對數千頁的政策文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共和黨的核心圈子裡開始廣受好評:譬如怎麼完成邊境高牆、怎麼提高對盟友和中國的關稅、怎麼讓減稅成真,另外,怎麼繼續對北約的質疑、怎麼想辦法限制氣候變化的政策來結束和化石燃料的戰爭。

除了上述這些政策措施之外,還有一些旨在徹底改變政府結構的倡議。共和黨人相信,只有通過解僱數萬名高級公務員,才能削弱政府根深蒂固的舊勢力,他們也才有機會實施他們的計劃。根據一項名為 Schedule F的研議計劃,大約 5萬名公務人員將會遭到解僱。

▲ 川普第一任期的幕僚們已經和他共事多年,對各項政策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共和黨的核心圈子裡也開始廣受好評。圖為川普政府宣布建築8道美墨邊境高牆的原型。(圖/路透社)

與此同時,為了填補文官體制內的數千個空缺,那些信仰「美國優先」的人士正在創建一個「保守派人脈地圖」,其中的候選人必須對川普百分百忠誠。 僅僅對 2021 年 1 月 6 日沖擊國會大廈表示疑慮都可能被取消資格。 這一切已經不是一個秘密進行的謀略:它是一個公開的方程式。

信仰「美國優先」的人一直相信,文官體制改革可以藉由阻止官僚機構阻礙民選總統的政策來加強民主的運作。儘管監督與制衡是美國憲法設計的重要組成,但文官體制其實不是美國憲法裡面的三大政府部門之一。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根本站不住腳。首先,第一個《經濟學人》不認同的觀點非常實際。隨著美國政府把手伸入經濟和產業發展領域,一個有能力的官僚機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要,而且不該讓政府的人才流失。管理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行政、經濟、外交和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如果事務官因為害怕被解僱而不敢挑戰政務官的無理暢議,政府體制將從內部開始腐爛。

第二個《經濟學人》不認同的觀點非常政治。 共和黨希望降低民主黨未來執政的無法制衡可以理解,但19世紀官僚機構專業化的一個原因是為國家運作提供足夠的中流砥柱,並讓政府運作能夠順利的移交給下一屆政府。毀掉管理體制其實是兩敗俱傷的一個作法。

▲ 若任由川普的怨恨轉化為難看的報復手段,恐是所有美國人的悲哀。(圖/路透社)

第三個《經濟學人》不認同的觀點是,這些變化將讓一位權力過大的總統直接控制司法機構。如果政府恣意妄為解僱所謂的不同政見者,那司法獨立就將蕩然無存。如果這樣,川普的怨恨將轉化為難看的報復手段。這一前景將是所有美國人的一個悲哀。

制衡護欄變脆弱 美恐步上非自由民主之路

在遭遇了前幾任總檢察長的抵制後,川普下一任總檢察長的首要特色就是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願意撤銷對總統及其盟友的調查,如果共和黨贏得國會參眾兩院,那麼行政部門或立法機構中將沒有人能夠阻止川普。聯邦法院將成為美國體系中僅存的少數獨立性和專業知識堡壘之一,而他們受到的攻擊肯定不會少。

如果這些精心製定的謀劃得以實施,美國將追隨匈牙利和波蘭的腳步,走上非自由民主的道路。誠然,美國仍然具備防護柵欄來防止民主體制倒退,包括運行幾個世紀的民主體制和存在多時的獨立媒體。然而,這些護欄已經變得比過去脆弱。此外,這些規劃將讓許多美國人的處境變得更糟。對機構和法治的信任將受到損害,並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分裂。

▲ 川普可能贏得提名,他一旦獲勝,美國文官體制的衝擊風暴即將開始。(圖/路透)

有些人仍然試圖從川普不會贏得初選或他可能輸掉大選的想法中得到自我安慰。也許他的提名還沒有得到確認,也或許川普會自己把事情搞砸。但那看起來越來越像是一種自我催眠的自我安慰。

在這麼一個將由總統大選決定未來的國家,川普目前看來確實可能贏得提名。而他一旦獲勝,一支不再懵懵懂懂的幕僚團隊將提出各種匪夷所思的嶄新作法。 美國文官體制的衝擊風暴即將開始。這麼一個帝王總統的不可一世和暴虐的突發奇想將從廢墟中重新崛起。

以上就是這本《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對川普可能重回白宮的一些假設和看法,希望大家喜歡。

川普若重返白宮 世界局勢將更深不可測

很多人對川普的不好印象可能來自於他一些特立獨行的作風,也可能來自於媒體報導他2020敗選後不認帳的種種作為,或是他那一連串被起訴的不良作風。但事實上,過去三年,川普身邊聚集的支持者不但沒有散去,反而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重返白宮,而這股力量其實不容小覷,帶著報復心理捲土重來,肯定更加恣意妄為,最重要的是他們斷非你以為的都是一批美國鄉巴佬。

▲ 過去三年,川普身邊聚集的支持者不但沒有散去,反而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重返白宮。(圖/路透)

越來越多的訊息顯示,下一屆川普政府將擁有更明確的執政規劃和推進某些不一樣做法的謀略。他們不會再犯第一個任期犯過的錯誤。現在最可以確定的是,可能再次執政的川普會第一個拿公務員隊伍開刀,美國的文官體制將面臨崩解。川普的支持者從第一個任期中學到的最重要教訓就是,沒有什麼比控制官僚機構更重要,沒有辦法掌控它,什麼政策都沒有辦法落實。

另外,從川普上一次當總統的所作所為來看,川普仍舊是川普,他的個性作為很難改變,他依然會緊咬不放2020年的總統大選被偷走的說法,他的各種極端言論只會更加尖銳,川普的支持者衝撞體制的動作也會越來越大。如果他真的重新回到我們的世界,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再次成為最沒有辦法預測的一環,地緣政治的洶湧只會變得更加難以把握,全球已經亂無可亂的局勢當然也會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台灣可以隔岸觀火,但絕對不能以為「不關我的事」。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